更新时间:05-29 (我爱小小)提供原创文章
摘 要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的实施,使各国国际收支失衡严重,国际货币体系不稳,金融市场波动,汇率变化无常,一国经济对内对外平衡与失衡交替出现。以协调内外失衡为目的的经济政策之间经常出现矛盾,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两难之境。而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是区域货币合作,即区域内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内汇率固定,对外汇率浮动。区域货币合作作为推进国际货币体系走向阶段化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在世界各地正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开。在非洲,1994年1月10日,西非经济货币联盟成立,联盟下设两个银行,发行统一货币。2001年南部非洲11国也就推进货币合作、实现统一货币和建立非洲中央银行等重大问题达成一致。在拉丁美洲,美元化趋势不断加强,巴拿马、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先后实行美元化制度,阿根廷也积极准备推行美元化。在海湾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6个成员国已在2005年建立货币同盟,并于2010年实行统一货币,逐步建立海湾国家经济共同体。在东亚,亚洲金融危机后主要进行了以《清迈协议》为代表的货币互换的区域货币合作。在独联体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有意实现货币统一。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区域货币合作实践发生在欧洲。1991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被引入无形货币领域。2002年1月1日,欧元货币正式发行,成为欧元区国家的法定货币。欧元的成功,使欧洲一体化有了新的“助推器”。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欧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货币体系,威胁到了美元的垄断地位。
欧元的成功推进,给人以无限遐想:欧盟国家在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都不尽相同的情况下能实现货币统一,那么同根同种,经济融合越来越强的两岸四地能不能摒弃不利因素,实现大中华经济区货币一体化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2009)认为2011年人民币区域将会取代日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货币区域。随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中国内地和港澳经济逐步走向融合。2003年中国内地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中国内地与港澳之间自由贸易区正式开始组建。出于政治和军事因素的考虑,两岸经贸交流基本是单向性的。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两岸“大三通”时隔30年以后重启,两岸关系出现明显改观。两岸经济合作和交流重点表现在金融合作上,2009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和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随着两岸四地经济金融不断融合,必然要求加强货币方面的合作。在整个大中华经济区目前是“一国四币”的格局,不仅影响经济交往的收益,也不利于中华经济区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区域之间松散的货币合作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区域货币一体化的趋势下,整合“一国四币”,实现中华经济区货币一体化,对促进两岸四地经济发展,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和提升中国在国际中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本文对大中华经济区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的研究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对最优货币区理论分阶段总结,包括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新发展。其次是关于大中华经济区货币一体化的文献综述,包括大中华经济区定义的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大中华经济区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包括利用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五个单一指标进行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成本-收益综合分析,最优用OCA指数法做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分别从短期、中长期和长期提出推进大中华经济区货币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中华经济区 货币一体化 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