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4-17 编辑老师:佚名
设计思路:我的作品以学习布列松的摄影理论为主。布列松很强调摄影中的“看”。“构图”是摄影的空间,“ 快门机会”是摄影的时间,布列松看事情,是同时注意这两件东西的,缺少其一,他会站在一旁等下去,直到“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他才比谁都洞悉先机地抓住它。我的作品主要是学习布列松的摄影理念。包括选择用 50mm 镜头来完成作品摄,因为它的视角与人眼的视野相同,通过 50mm 镜头看见的世界能够最真实的还原当时的现场。50mm 这样的距离,拍摄时刚刚好,不会侵入对方的“安全空间”,也不至于太隔阂疏离;并且 2、3 米的距离,基本不会造成透视上的变形,显得很冷静、客观。对于风景的局表描述更是在行。我对于交通工具的拍摄情有独钟,因为它是旅行的一部分,也是旅行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东西。人物与交通工具的结合,能够迸发出许许多多的可能。摄影能够记录下时间,并且能够有所延展性。我们不仅能够深入视觉表象的外部,也能够解析出事物发生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在《匆匆》这张照片中,高大的树影投在路边红色大门旁的灰墙上,一位老人叼着烟斗穿着整洁的西装,骑着单车从门前经过,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画般的剪影。画面整体充满形式感,瞬间的感觉被绝对强化,时间本质跃然而出。布列松对于构图也十分讲究。在主从关系的利用方面,将明亮的主体放在阴暗的背景上,或是将阴暗的主体放在明亮的背中,让想要从照片里凸显的重点从背景跳出来,将想要凸显的主题表达出来。通常街头场景是很杂乱的,明显的主从关系就变得更重要了。寻找相似处是街头摄影师很喜欢的取材方式,除了画面会产生有趣的主题对比之外,还会加强故事性。布列松很善于观察光源,善用光与阴影的关系来凸显主题,光与暗强烈的对比,除了能将亮处的主题更凸显之外,也能强化阴影处的对象,善用光影可以让照片的层次变得更丰富。我正是学习了这些拍摄理念,将其融入进我的创作中,从而更好的表现作品。
设计问题:首先,我的毕业设计作品大多采用抓拍的摄影手法,这种手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在拍摄过程中无法控制被摄主体的运动,只能截取事件正在变化过程中某一瞬间的片断,很难系统、完整地反映整个过程。如果在那一瞬间里,没能快速的调整好相机的各项参数,那么我就失去了那个瞬间。这十分考验对相机快门速度、感光度、色温等等参数的熟悉程度。这就要求我在前期必须经过大量的拍摄练习,甚至是不断地去尝试组合一些参数从而形成想要的画面效果。有时,为了捕捉一个瞬间甚至等上个几十分钟,也未能拍到理想的画面。其次,要想抓拍一个瞬间,必须在这个瞬间开始前就按下快门一直到结束,大量的拍摄最后只能选出极少量的几张,成片数量是不可控的。最后,想拍出好的照片就需要根据光源位置找到一个最佳的拍摄角度,所以对于自然光线的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和要求。
设计手法: 作品主要学习布列松的抓拍手法,我搜集浏览了大量布列松的作品,从中了解和学习他的创作理念。“决定性瞬间”理论,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内,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布列松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他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事件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与我自己的审美进行结合,从而进行拍摄创作。对我而言,摄影从来都不是为了获得最后的照片,更重要的是在摄影中倾听、观察、接触、矜持、移动、静止、推进——这是一个轻柔和缓的系列过程。它不是简单记录眼前发生的事实,而是通过取景器的观察,严密合理地控制不同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形式上的特殊美感,这种几何体系本身就具备了美的表现力,与表达的主题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而且这种几何体系本身也产生了特殊的隐喻性。布列松说:“如果快门钮是在决定性的一刻按下的话,你会观察到,原来你已经本能地将某一几何模式捕捉下来了。要是没有了这几何模式,照片便会散漫无方,了无生气。”当你在拍照时,会出现一种稍纵即逝的启发想象力的片段。你的双眼必须能够看到这种构成,或者生活自身赋予你的词句。按快门时,你必须懂得依靠直觉,这就是摄影的创造性瞬间。也就是说,摄影作品不是简单的本能反应与快速抓拍,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审美色彩。
创作总结:对我来说,照相机就是一本写生簿,捕捉即时灵感的工具,你要在瞬间对你所看到的一切提问并做出决定,通过一个有限的取景器向人们解释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表达,却也需要你集中精力、训练有素、敏感并有几何构图的美感。生活的每一刻都是礼物,在感叹和学习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时,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拍摄的过程中把抓拍生活的场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没有昂贵的器材,没有绚丽的场景,只有思想和一双会发现事物的眼睛,还有一个随时按下去的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