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2-23 编辑老师:佚名
1.选题意义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时尚,国家节假日的调整,乡村旅游又必将迎来一个发展契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村环境三者合为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古老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情、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它迎合了近几年来兴起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时尚潮流,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无锡乡村地域广大,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这些资源为旅游者深入领略农村风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 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而是一种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亦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新途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和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在全盘筹划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办出特色。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因地制宜,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乡村旅游不只局限于农业旅游,还可以开发一些拓展性项目,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好办法。对我国扶贫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2.学术回顾
现今,“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题旋律。乡村,迅速走俏国内外。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置身激烈竞争旋涡中的人的精神不堪重负,人们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远离城市、远离污染、远离竞争、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人们生活的急切需求。
乡村旅游发轫于法国,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201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Shaw & Williams 从乡村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性着手认为乡村在地理上拥有丰富的资源,布局上可以满足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需要且乡村是具有相似性却又具有独特性的一个实体,这些结论在当时对乡村旅游的探讨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Walmsley 等(2003) 从社会学角度对澳大利亚的乡村旅游营销战略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澳大利亚已从生产社会进入消费社会和后农业社会,在此情景下,乡村在国际市场上价值凸现,而且对大多数城市居民而言,乡村成为远离日常生活的符号及生活方式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地点营销在乡村旅游营销中的作用愈益重要。Roberts(2004)认为乡村旅游是后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体验经济,根据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对乡村旅游者进行市场细分更恰当,传统的产品营销和服务营销在乡村旅游营销中应被淘汰乡村旅游营销应该以体验为核心,形成独具特色的营销方式。Gilbert提出乡村旅游营销不应建立在地方特点的基础之上,而应根据旅游者利益细分的不同而展开。近五年,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内容更加细化,多数提倡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方式,预计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将可能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虽然目前学界对于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等尚未达成共识,但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未来加强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 才能实现研究结论的可比性第二,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必将更加重视人本研究, 旅游者、乡村旅游地居民、乡村旅游企业及其员工方面的成果日益丰富并逐渐完善,未来这一现状仍会持续;第三,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已渐成熟, 发展的实践必然需要学界更加重视乡村旅游管理研究,如乡村旅游立法、政策、可持续发展等,这或许是未来研究的一大亮点和热点。
伴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乡村旅游也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重点研究领域,乡村旅游研究发展迅速,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框架也逐步建立,国内学者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相关领域都有一定的建树。刘德谦(2006)概括了乡村旅游者需求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划分乡村旅游活动或产品,各个乡村旅游目的地根据游客不同的旅游动机、需求来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郑群明(2004)等认为在乡村旅游的多种开发模式中,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认为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和个体农庄模式。唐呜镝(2009)在分析北京乡村旅游市场整体 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中国地道战之乡”、“果粮之乡”等资源、产品、市场的特点,提出了以“品质、特色” 为核心的“主题民俗村”开发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5种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游目的地;四是农村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盛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韩宾娜(2009)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关系和旅游流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城乡”极变模型。张集良(2009)等认为化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需要从改善乡村旅游地社区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入手,特别是要提高居民的本土文化 认同感和社区参与意识、改善社区参与机制与利益分配制度。王雅丽(2007)研究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认为乡村旅游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可以让农民在当地就业,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杜江等认为乡村旅游满足了旅游者向往田园风光、扩大知识视野、各种类型的旧地重游及复合型的旅游需求。学者对乡村旅游抱有的相同评述,他们认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极强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乡村旅游必将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相比较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速度,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积极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势必会成为新一轮的旅游热点。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中国乡村旅游虽然时间很短,伴随规模的快速扩大,转型速度很快,已开始呈现多层次、综合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一批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众多旅游景区中独放异彩。例如,黄山市以旅游立市。望实现该市“三最”(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目标,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目标是把乡村旅游业作为该市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新突破,使之成为“黄山旅游”之后又一世级的品牌。广西桂林市历村1988年弄始发展乡村旅游。到2003年,全村从旅游业的人数达15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旅游收入占农民收入的 50%以上。该村的菩萨水岩洗泥澡项目,年纯收入达200多万元。因此,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应地制宜,开创国内绿色乡村旅游新模式,势在必行,故笔者以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资源较为丰富的无锡为例,来论述无锡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希望通过对无锡乡村旅游发展的浅谈中,能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作出绵薄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