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4-14 编辑老师:佚名
(一)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我要求学生按下面的步骤深入思考:(1)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反反复复读,反反复复感悟。(2)走一步再走一步。 先些浅层的,在问自己一个“为什么”,挖掘内在的、深层的东西。(3)以文章为本。出题人的依据也是文章,所以答案要在文章中找。先划定大致范围,再缩小范围,然后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话,但不要过于夸张。(4)要有主题意识,也就是要确定文章中心,然后根据这个中心来做一些与中心有关联的题目。因为很多题目都要涉及到中心,这也是一个规律。
(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教师要重视读中指导,充分发挥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学生读的不好时教师可随机示范,同时注重指导学生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读文时加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情感了,效果更好时还可以进行随堂小练笔,这样读和写紧密结合,阅读效果更好。为了能够展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状况,老师这一句话,在课堂教学当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老师或者几个同学的示范、引导下,同学们开始了抑扬顿挫的朗读练习。试问,读出了某一种语气就真的表示学生已经感悟到了吗?是否表示学生就真的具备了与朗读语气(文本语言)相符合的情感以及心态了吗?答案是:不一定。很多情况下,学生之所以表现出那样的“语气”,并不是受到文本内容的感染,而仅仅只是由于他人的“牵引”,从而有了这种停留在口头的“伪感悟”、“伪体验”。(该名称为笔者自拟)文本作者以及作为读者的学生本人的情感并不见得就如朗读时所感悟出来的真实。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是感悟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感悟与探究是交织使用的,学生感悟不透,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然后再深入感悟。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1. 阐明意义,激励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要教会学生自主性探究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大多是五步程式化,即作者背景简介—范读—分段及归纳段意—分析思想内容并归纳主题—总结写作特点。而自主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探究阅读,对于拓展思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对课文内容质疑,要求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的学生)心动同时行动。
2. 把握角度,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我们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初次在课堂里进行自主阅读,往往会很不习惯,或提出一些没有多大思考价值的问题,要提高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可以先教会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线索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而写,怎么写,然后根据文体特点,把握好角度进行探究,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段落的安排、中心意思的表达、表现手法的选用等方面进行设问质疑。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把探究的触角伸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 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学生从被动学习到“学会探究”需要一个过程,根据教学观察和实践经验,其过程大致可分为 敢于探究阶段、模仿探究阶段、自主探究阶段。
4. 析疑激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读懂课文,学生把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完毕,就万事万事大吉。而我们今天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如何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自然到社会,从小到大终身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学生要有阅读兴趣,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去阅读,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才能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就为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把段读成句子,把句子读成词语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现在多数语文课,鲜有见到让学生概括小标题、课文主要内容以及阅读感受的教学了。目前考试评价,不考学生的分段、概括段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给段落明显课文分段,可以体验作者的思维历程;概括段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谈谈读书的感受,可以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智慧。概括能力训练要适当、灵活、科学,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机械训练,也不要每课都练,弄成一个僵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