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4-18 编辑老师:佚名
本文介绍了异化和归化的基本概念,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阐述了异化与归化的实际运用。异化与归化在翻译中是一为主一为辅,应根据翻译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翻译更加得当,有效。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很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冲突,导致翻译工作的停顿,就此陷入一种尴尬矛盾的境地中。
1813年,施莱艾尔马赫在他编写的《论翻译的方法》中写到,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让作者保持自己的本意不需顾虑读者理解的难易,让读者主动的去领会作品的原意。另一种则是与之相反 ,让作者去接近读者。前者即现在翻译中的异化策略,后者即翻译中的归化策略。
归化以读者为中心,异化以作者为中心。归化和异化是对立而又统一地。没有绝对的归化或者绝对的异化。因此,清楚地知道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在实际运用中的“同”与“异”,对更好的进行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年来,诸多国外学者对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手段进行了探究,其成果丰富。
1813年,德国的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在一次会议中提出了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尽量以作者为中心,让读者走进作者的想法中;第二种方法则以读者为主,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本文作者译)。”
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翻译史论》(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归化”“异化”这两个术语第一次被正式提出,两个术语间的渊源也被解释的很清楚。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入WTO;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对译者及翻译手段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轮又一轮“归化”与“异化”的讨论逐渐受到关注。
1998年,郭建中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一文中,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采用的不同翻译手段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入探究了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手段的影响。
2001年,孙致礼在《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1期)中指出:“异化和归化虽有主次之分,却不存在高低之别,它们各有各的优势, 也各有各的缺陷,或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都不可能圆满地完成翻译的任务。”
(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本文主要从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手段的背景起源、前人研究,以及实际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实际运用情况对两者的联系、区别及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加深对异化与归化的认识,便于更好的开展翻译工作。
全文开篇,首先对异化与归化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结合实例,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同”与“异”;接着,剖析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手段对文学作品,旅游文化的影响;最后,总结全篇,对如何在翻译活动中合理的使用归化与异化的手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归化与异化的联系及区别
《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一书中指出:异化和归化适用情境有所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高低之别。异化与归化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缺, 不分情况只用其一, 或者二者都用但是偏好其一,都无法做出好的翻译。因此,只有在完全理解归化与异化含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探讨二者的联系与不同,同时深入的理解这两种翻译策略以及更好的在翻译工作中运用。
1.(一)“归化”的含义
归化手段是用本土化的语言,将源文本传递给读者。以读者为归宿,采取能使目的语读者容易理解的,惯用的表达方式来展示源文的内容。作者若要与目的语读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达到沟通的目的,译作语言就要本土化。举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原文写到:宝玉笑道“太太不知道这缘故。”一个版本的译文是这样:“You don’t know the reason,madam.”Baoyu grinned. 采用的翻译手段即归化,将“太太”译成“madam”。(这里“太太“是宝玉的母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太是对长辈妇女的尊称,也指上层社会官员的夫人或有权势富贵之人的妻子。“madam”也是个敬语,但对象可以是任何女性。采用“madam”使得 “太太”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丢了一部分,容易造成误解。如果采用异化将“太太”译成“mother”,既保留了文化信息,又不会造成误解。外文作品中的“god”,原意是“上帝”,但是中国人不信仰上帝,于是我们翻译成“佛祖”或者“老天”。在翻译工作中,归化手段能够加强作品的可读性,让读者能轻松的运用移情能力去解读著作。
(二)“异化”的含义
异化的翻译方式是让翻译者尽可能不去改变源文,让读者主动去理解作者用意,触摸作品核心。使用此翻译方法地时候,更加尊重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文的表达方式,要求翻译者向作者靠拢,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传达作品的内容,即以源文文化及作者为归宿。使用异化的方法,能更好的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留异域性,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为读者保留异国情调,以及源文的作品世界。
举例来说,原文:“...nor was Mrs.Hurst, who had married a man of more fashion than fortune , less disposed to consider his house as her home when it suited her .(J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Ch .4 ,V .I”
翻译者将原文翻译成:“而那位赫斯特夫人嫁了个家财不足 、派头有余的绅士 , 因而一旦得便 , 也很情愿把弟弟的家当作自己的家。”
显然,源文中作者是想将赫斯特先生描述为一个好吃懒做、从不读书的伪绅士。译著中用异化策略将这句 a man of more fashion than fortune 翻译成“家财不足 、派头有余的绅士”,与源文意图较相近。另有翻译者用归化策略来翻译,用“穷措大”来形容赫斯特先生,读起来虽然符合咱们国人的发音方式,而且简单明了,但是扭曲了源文中人物的形象。这与源文描述极为不符,很是不恰当。
(三) 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归化以读者为中心,异化以作者为主。两种翻译手段由于侧重点地不同,各有所长。归化翻译语言流畅自然,归化处理了一些源文化中难以理解的文化因素,因此有助于理解文本大意和主流价值观,却令读者少了探求作品真实背景的欲望和想象的空间,难以体会异国情调。异化翻译原汁原味,语言表达方式丰富多彩,然其虽能实现文化交流却因源文化的独特性,复杂性,有时甚至是阶段性而给目的语读者带来阅读阻碍。
作为翻译手段中的两大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归化或绝对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