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9-14 (艾米)提供原创文章
摘要: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是自己获得发展的主体 。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生理、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每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兴趣等都不相同,使他们在学习上的差异也日益明显。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做好因材施教的工作,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因材施教;有效的数学课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所承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讨论、实验、猜测、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中,主动认知、主动建构、获得充分发展。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不应仅仅发挥“耳朵”的作用,而应该是多种“器官”共同参与数学活动。也就是说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使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
在班级制的教学中,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生活积累不同,学生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发育的早晚,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反映速度的不同,回答的准确率不同等等。我实习的学校在辽宁省昌图县的此路中心小学,通过一个学期的实习,我听过此路中心小学各个不同数学老师的课,也根据自己在实际上数学课中的一些体验,我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差异性教学作了如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