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4-11 编辑老师:佚名
笔者实习期间观察了苏教版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的课堂共 30 余节,并对经验型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环节进行分析和记录。在 2017 年初对一部分视频和录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从中筛选出不同教师的同一节课,同一位教师的不同课共六节小学数学课进行对比研究,最终选择从提问数量、提问类型、提问方式、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教师的反馈与评价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每个方面的研究案例选择均为同一案例。)
1提问数量
笔者以选取的六节小学数学课作为案例,将每节课的提问数量及频率做了统计,并绘制了如下的表格。
分析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表 1 提问数量统计表
教师 提问数量(次) 频率(次/分钟)
张老师 50 1.25
王老师 51 1.28
刘老师 47 1.18
分析二:圆的认识
表 2 提问数量统计表
教师 提问数量(次) 频率(次/分钟)
张老师 59 1.48
黄老师 61 1.53
贲老师 62 1.55
从以上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一节课中,经验型教师课堂提问的个数一般在 50—60 次左右,平均每节课提问的频率为 1.38。
对比不同教师同一节课中在课堂提问数量、频率方面发现:在提问的数量方面,同一节课,即使教师不同,但提问数量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三位教师的提问数量是 50 次左右,《圆的认识》一课中,三位教师的提问数量是 60 次左右。而分析同一个教师不同的两节课发现:根据课的内容的不同,教师课上提问的数量也有所不同,但是总数不会相差过多。
因为提问的数量太少或者太多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数量过少,一些腼腆害羞或者学习自制力差一点的学生可能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浪费课堂上的时光。如果一节课中教师提了太多的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又开始提问了,这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可见,经验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节课提问的数量在 50-60 次左右,每节课的提问频率平均为 1.38 次/分钟还是较为正常的现象。为的就是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组织语言,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能有所提高。
2提问类型
笔者选择了不同教师的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五年级的《圆的认识》这两课内容作为案例。采取的是在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系统,并结合数学教师提问的目的,将提问分为 6 种类型:管理性问题、重复性问题、识记性问题、提示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11
并用①代表管理性提问:与课堂知识无关,为了维持课堂纪律使教学正常进行。例如“xxx 坐好了吗?”、“xx 你在找什么?”等;②代表重复性提问:对学生的回答做重复描述。例如“对不对?”、“刚刚 xx 说的是……,是不是这样啊?”等;③代表识记性提问:对基本事实进行回答,并不需要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看图说一说,他们带了哪些食品?”、“生活中你看过类似的图形吗?”等;④代表提示性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例如“这一半正好是两份中的几份,所以应该是几分之几?”等;⑤代表理解性提问:比提示性提问更深入,是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总结,。例如“你是怎么想到的?、“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是什么?”等;⑥代表评价性提问:要求学生进行判断。例如“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等。
分析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表 3 提问类型统计表
表 3 和表 4 中,从提问类型这六个维度来看,经验型教师在管理性提问方面的个数都为 0,说明经验型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掌控方面做的比较好,课上的时间没有浪费在维持纪律上。在重复性提问方面,经验型教师很少问学生“对不对?”、“明不明白?”“是不是这样啊?”这一类的问题。在识记性提问方面,由经验型教师提问的个数在提问总个数方面占得比例计算可知,《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分别为 18.00%、19.61%、19.14%,而《圆的认识》这一课中分别为 18.64%、19.67%、20.97%,可以看出不同的经验型教师对识记性提问的重视程度却是相近的。对于提示性提问,经验型教师把它和识记性提问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从表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几位经验型教师还非常重视理解性和评价性提问这两种提问类型。
对比张老师的两节课,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每种类型的提问占总数的比例分别是 0%、4.00%、18.00%、20.00%、32.00%、26.00%,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每种类型的提问占总数的比例分别是 0%、3.39%、18.64%、22.03%、30.51%、25.42%。可发现,同一位经验型教师在不同的课中,即使提问数量不同 ,但每种问题类型所占的比例基本相近,不会有太大的起伏。说明经验型教师对问题的把控筛选的切入点是稳定的,不会因为课的改变而导致问题类型发生急剧变化。
整体分析表 7 和表 8 可以看出,经验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类型主要都集中在识记、提示、理解、评价这几种提问类型上,而对管理和重复这两种类型的提问关注很少。管理和重复性问题都是都是一些简单的机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并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锻炼,所以经验型教师大多都不怎么关注。但是识记、提示、理解、评价这四类提问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虽然有时有些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标准,但是却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因为数学主要就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经验型教师往往能很好的抓住这一点。
3 叫答方式
南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柳夕浪先生在他的《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一书中,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分成了三种:控制、部分控制和自由。12笔者根据对课堂的观察,在柳夕浪先生的基础上再结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的方式将教师课堂提问的叫答方式分为以下四种:一问无答:问题太难学生不能回答或者问题太简单学生都会教师觉得不需要学生来回答;一问一答:教师点一名学生回答;一问多答:教师让多名学生回答;一问齐答:全班共同回答。分别用①、②、③、④来代表这四种叫答方式,根据视频录音,做了如下的统计。
分析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表 5 叫答方式统计表
很明显可以看出,一问无答的叫答方式在几位经验型教师的这六节课中都不存在,一问一答的叫答方式在每节课中占总提问个数的平均比例为 63.64%,一问多答的叫答方式在每节课中平均占
22.73%,一问齐答的叫答方式在每节课中平均占 13.64%。
分析可知,经验型教师上课主要以一问一答为主,一问多答和一问齐答的方式为辅。此外,经验型教师基本上不会有一问无答的情况发生,因为一问无答说明这个问题太难学生不会回答或者问题问点不清语句模糊学生不能回答,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就无法进行交流沟通,所以经验型教师一般不会问这种毫无意义的问题。
一问一答的叫答方式,能很好地让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一个良好的途径,这种叫答方式使得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得,获得成功与快乐。此外,再结合笔者结合实习期间听课时的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发现,经验型教师之所以更喜欢一问一答的叫答方式,是因为这种叫答方式更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来判断他对这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做出反馈。笔者认为经验型教师正是了解了这一点,所以更注重一问一答的叫答方式。而一问多答的叫答方式大多出现在问题较重要,需要多名学生多次回答重点强调或者需要回答的点太多一名学生可能回答不完整的情况下,因为让多名学生多说多练,可以加深印象起强调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要集中注意力去听,所以经验
型教师在课堂中也会注重这一点。
因为一节课中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回答到问题,所以经验型教师有时会采取一问齐答的叫答方式。但使用的频率却不多,因为在全班学生共同回答中,有部分注意力不集中的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回答而浑水摸鱼滥竽充数。
4学生参与情况
由于选取的案例很多都是用视频来进行观察的,无法准确地数出每位教师上课时班级的学生总人数,以至无法准确算出参与回答的学生数达到了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所以这一层次上未做表格精确统计。但是笔者统计了学生参与回答的总次数和参与回答的学生数这两个维度,以此来研究学生的参与情况,并整理为表 11 和表 12。
分析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表 7 参与情况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轻易看出,几位经验型教师的课堂提问中,学生参与回答的总次数都大于教师提问总数。根据前面对叫答方式的研究可以知道,几位经验型教师课堂中一问无答的情况为 0,再结合表 7 和表 8 的数据可知,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学生参与了回答,而学生参与回答的总次数又大于提问总数可以看出,有些提问,不止一位学生参与了回答。
再结合实习期间笔者对经验型教师课堂的观察发现,之所以经验型教师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好,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经验型教师上课采用的叫答方式是多样的,这样他关注的学生就较多,就能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能挑选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一节课中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固定的,不会整节课都只叫固定的学生回答问题。其次,经验型教师的提问大多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提问也能一步一步的进行,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向更深处挖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提问引导下,学习知识由浅入深较为轻松,认知水平逐步提升,课堂参与度自然也就较高。最后,经验型教师上课时提问的目的是不同的,有的是强化所学的知识,有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迁移,还有的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这些经验型教师运用不同的提问目的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紧教师的节奏,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比如,王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王老师先要求学生弄懂“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 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一内容后,紧接着就提出了下一个问题“那么把蛋糕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在学生回答了“1/4”后,王老师又抓住“这两个分数为什么分子都是 1?为什么分母不同?”这一切入点,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理解“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紧接着,王老师又进入了下一个教学重点,先让学生利用材料做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在操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然后,王老师通过“我们要想看出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最关键的是要看什么?”、“(找出用长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分别表示出的 1/2)为什么都能用 1/2 表示?”这两个连续的追问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不管是长方形纸片还是圆形纸片,只要是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2 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 1/2 表示。从而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对分数的印象不再只停留蛋糕的层面上,进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具体形象的层面向理性感知的层面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