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5-14 编辑老师:佚名
约翰·高尔斯华绥说过:“作家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地理解一切、具有敏锐的目光、深刻的感觉和思考,而且比别人更清楚地反映我们看到、感到和想到的东西。”[1]《苹果树》这部中篇小说真切表现了他的文学主张。通过艾舍斯特和梅根的爱情故事,作家深入而生动地展现了故事背后隐藏的复杂人性与冷酷的社会现实。 1.身份背景的差异埋下悲剧“种子”
艾舍斯特第一眼见到梅根时,“她的黑发散乱地飘拂在宽阔的的脑门上,她的脸小小的,上唇也是小小的——露出一排整齐闪亮的牙齿,她的眉毛又直又黑,睫毛是又长又黑,鼻子笔直;但是她的灰眼睛却是美妙动人,纯洁灵动,水汪汪的仿佛今天才第一次睁开似的。”[2]P228 梅根的清新脱俗让艾舍斯特在不经意间动了心。梅根更是对艾舍斯特一见钟情,她会在晚上为艾舍斯特真诚地祈祷。清晨,她为艾舍斯特铺床时亲吻他的枕头,更表现出她浓浓的爱意。
不过,从身份背景来看,这对男女显然并不“相配”。艾舍斯特的父亲是一名已故的化学教授,给他留下了每年四百镑的收入,这意味着艾舍斯特不仅拥有丰裕的物质生活,而且在人生大事上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艾舍斯特接受过高等教育,他热爱文学,对于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渲染了艾舍斯特的性格:“对情感有需求却不去满足,这是错误的做法。要知道,一切感情都是有一定益处的——至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2]P227“对于他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正如诗人所言,‘美人是一朵花’,而且他们心里总是有着锄强扶弱的正义感。”[2]P238 可以说,艾舍斯特的浪漫性格是这段爱情发生的最大前提。
我们再把视线转向梅根这位农村姑娘:梅根身上的美在于,她既有外貌上的清新脱俗,又有内心的单纯、善良。她表现出来的永远是自己最自然、本真的一面,未经雕琢,毫无修饰。然而,梅根自小生活在姑父的农场里。每天忙于针线活,或是围着餐桌打转。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更无从谈起什么文学素养。梅根身上的美能够唤起艾舍斯特的浪漫情怀,但她本人对这一点却不能自知。艾舍斯特向她谈论起文学时,梅根只能是一脸茫然。
与梅根的天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艾舍斯特后来娶作妻子的城里姑娘斯特拉。斯特拉是艾舍斯特友人的妹妹,同样是出身于伦敦的中产阶级。艾舍斯特向梅根求婚之后,原本打算去城里取些钱,再给梅根买几件衣服。不过,在城里他遇到了斯特拉兄妹几人。相处的那几天,他们一起去洞穴探险、游泳。艾舍斯特有时和斯特拉讨论宗教、合奏乐曲,有时也会沉醉于斯特拉绘画的场景。不仅如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是如此般配。此时,艾舍斯特之前觉得梅根身上美的东西就黯然失色了。梅根的纯朴变成了乡下人的庸俗,她的天然成了没有文化教养的表现。斯特拉与梅根的巨大反差让艾舍斯特的内心开始挣扎,他开始以一般的世俗眼光看待梅根:“在伦敦,她那种天真无知,只能使她成为他的秘密玩物——不可能再是别的。”[2]P280 他后悔自己对梅根做出了婚姻的承诺。
其实,艾舍斯特选择斯特拉也不单纯是因为她可以与自己进行文化层面的对话和互动。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产阶级青年,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本就是一种最符合他社会常识的判断。在决定自己的终身伴侣时,浪漫的艾舍斯特让步给了务实的艾舍斯特。在他所处的社会中,“门当户对”是中规中矩、不会出错的选择。他“心血来潮”要娶农村姑娘,必然招致“同类”的非议。艾舍斯特并没有浪漫到与世俗对立的地步。总之,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对立之中,梅根和艾舍斯特结合的希望是渺茫的。
2.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差异
艾舍斯特一直有强烈而美好的文学梦,这赋予了他诗人般的浪漫情怀。在他的眼里,梅根就是“一朵野花,一个让人一见倾心的东西。”[2]P233 具有浪漫情怀的他总是对美的事物有无限的向往之情,梅根的野性之美和五月的夜晚让“他仿佛一下子领会到了骑士精神和激情的全部意义。”[2]P256 他无法让自己拒绝梅根的爱慕,无法拒绝“春的萌动”。在感情的支配下,他产生了守护梅根的冲动。不过,艾舍斯特对梅根的爱带有怜悯的成分。在爱情世界中,两人是不平等的。他对于梅根的感情看似是豁了出去,但其实是在向梅根施舍自己的爱。他还沉浸于一种自豪感之中:“他俘虏了这个美丽、信任、眼睛水盈盈的小东西!”[2]P246 甚至觉得自己的屈尊求婚行为十分的高尚。但从实质上看,艾舍斯特并没有将梅根放在一个对等的爱人的位置上。他将梅根的自杀看作是女神“塞浦琳”的复仇,一方面再次显示他的浪漫性格。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心底的自私与自恋:他并未对梅根的死感到良心的谴责,感到自己背信弃义的可耻,而是对一种美好事物凋零的遗憾。
艾舍斯特由“浪漫”回归“理性”的过程写得十分精彩。当他沉醉于自己的浪漫世界时,他眼中的梅根“就是这美丽春宵的一部分!”“在这黑暗里,他怎能不守护她!”[2]P256而当他从爱情的理想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中后,他开始退缩,为自己作出种种开脱:“难道他真的向她求过爱,真的答应过要和她一起共同生活吗?他一定是受了春天、夜晚和苹果花的迷惑!”[2]P275“现在剩下的不过是狂野放荡的感情——那一点骑士精神,以前是有过,此刻已经消失了。”[2]P279 他的理性最终战胜了浪漫。艾舍斯特那诗人般的气质想要追求一种原始之美、一种浪漫,但这只限于一时兴起,限于短期的“非常态”活动,头脑冷静下来之后,他就把自己的感情归结为“狂野放荡”,毫不足取了。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人当然应该是尽情欢乐的,就像这天和地包含着无限欢乐一样!但是实际上呢,却办不到!”[2]P284
梅根一直过着平静的乡村生活,她自觉身份卑微,爱上艾舍斯特之后,并没有产生嫁给他的“非分之想”。她一直仰视艾舍斯特,清楚自己和艾舍斯特的差距。她亲吻艾舍斯特枕头的动作,充满了绝望的爱慕之情。当艾舍斯特对她的爱作出回应,并爱上她的时候,她的回应是:“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别无所求。”[2]P258 即使“订婚”之后,梅根也未能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以艾舍斯特的未婚妻自居,而是处处流露出弱者的心态。当确认自己被抛弃时,她最终崩溃,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她的自杀在二十六年后只唤起了艾舍斯特的一阵怅惘:“再也没有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2]P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