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5-14 编辑老师:佚名
(一)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基本工作能力不足
对于现在,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创新观念贫乏,缺少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高校不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现在的老师们通常扮演者着拐杖的角色,学生对老师十分地依赖,在学习上依旧是被动吸收者,结果学生从课本中学到了一大堆死板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都没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导致了一个狭隘的知识结构的后果。[1]
2.就业观念陈旧
以前的大学生和现在的学生相比相对来说是比较幸福的,因为他们毕业以后,政府会给他们分配好工作。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世界不停地发生改变,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高等院校普遍扩招,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飞快的增长,而社会的就业机会却越来越少,继而形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如今,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目标和过去相比,已经变得非常不现实,观念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压迫下,很多学生被传统观念影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和
15 年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比,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岗位和择业地点期望值上脱离了实际。[2]
3.社会实践能力不足
2018 年,科学小组做过一项调查:通过随机抽取 100 名 2018 级师范类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最后结果显示:在校就业的 25 人,占就业人数的 25%;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有 30 人,占总就业人数的 30%,自主创业的有 10 人,占就业
10%,考上硕士研究生的有 35 人,占总人数的 35%,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小部分师范类毕业生从事了本专业的工作,[16]而大部分毕业生另有出路,他们从事了与本专业无关的行业工作,所以大学生踏入社会求职不能只依靠在学校学习的课程知识,这样是不能应付社会的新挑战的。因为之前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实践锻炼的机会,也没有丰富的课外知识积累。这种情况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发展,缺少社会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会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所淘汰。企业看重的是员工的做事能力,而不是死读书照搬课本的人,所以社会实践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4]不管是报考公务员、研究生,还是参加招聘单位的面试,在选择自身未来道路的时候,大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的职业发展理念来作出选择,更需要用自己的综合实力来参与竞争。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社会经验丰富,上岗就能胜任岗位工作的员工。所以,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非常重要。[5]
4.社会责任感不强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责任心的人。生活在 21 世纪的大学生,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快捷,却也承受着这些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不好的影响。现在我们在家不用出去就可以解决很多事情,不用和他人互帮互助,团结奋斗。这样虽然方便了很多,但是也让我们的责任感渐渐淡化。[5]踏入社会后,要珍惜、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要做一行厌一行。做一行爱一行,才能有所成就。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如此才能赢得别人的信服,才会有说服力。总之,不论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跳槽,还是坚守岗位,都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5.缺乏必备的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庇佑下没有去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独立性不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弱。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很多毕业生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从学校毕业来到了全新的工作单位难免会谨言慎行,公司的部分老员工也难免会在新人面前倚老卖老,故意刁难新人。有的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受到了一点点委屈就想打退堂鼓,甚至是一走了之。对于毕业生来说,刚到一个工作岗位对环境不熟悉,需要注意和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这时候就需要前辈的指导,我们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问题不要退缩,要想着怎么去解决,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想问题:遇到困难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困难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这样想问题心里就会舒服很多,充满了干劲。所以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大学生择业及就业以后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帮助,是每一个大学生踏入社会所需要具备和提升的心理素质。[6]
(二)社会存在的问题
1.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
我国处于“社会解组”或“社会转型”过程中。[7]第一、产业结构。传统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新的技术增长点,因此,一些专业面窄、基础理论研究类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很不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是相似的,没有特殊的人才需求,毕业生的就业是狭窄的。[8]第二、社会环境。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长,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存在差异性、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都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第三、教育结构。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开展教育的方式比较落后,教材老化,培养模式陈旧。
2.社会需求发生变化
近年来,各用人单位一方面要求提高学历,另一方面对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非常看重,给本科生留下的就业岗位少,导致大学生就业权难以平等实现。现在的用人单位特别喜欢综合素质能力强、动手能力好、有敬业精神和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所以在大学生就业权的实现过程中,综合型人才的学生就业前景广阔,而单一化的大学生很难找到好工作,竞争能力弱,处于劣势地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