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5-24 编辑老师:佚名
(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生命潜能
反思过去的教育方式,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教育就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奇特现象。为此,我国不断改进,新课改和课程标准中都有体现,教师逐渐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有助于收获生命启示,真正感悟生命体验,增强生命意识。在现在的教学观念中,学校和教师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断地认识、改造自己,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发挥教育活动的实际功效。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的主观感受能促进学生对知识背后的启示获得真正的感悟,激发生命潜能。
为了促使学生对生命教育有真正的内心的感悟,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这一点还无法具体得到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请学生小组讨论问题之前,可以请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如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时,可以多请学生读,并请学生评价。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在自主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之下,学生开始主动思考语文知识背后生命教育的意义,感悟生命启示。同时学生的压力负担减小,生命认识变得积极向上,能在较大的维度内,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赢得了教育的时间和效率,却使学生永远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创新精神和能力。学生被动地学习,逐渐消磨原有的热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转换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尽量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有于变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课堂学生主体作用得以体现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学生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吸引每个学生。为了使生命教育在教学得到有效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生命教学,创造性地设计、开发生命教学,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生命教育的展开有很大作用。有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感悟,引发学生对生命的不断思考。
(二)注重学生个体感受,体验生命教育意义
学生发展中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别具一格的观念和感受时,教师不应一味地予以否定,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冷静地思考学生观点的正确性,给予适当的评价。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学生的观点各不相同。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体,在不同状态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是有所不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为了表面的教学效果一味地限制学生的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课程价值观与学生独特体验之间的联系。在教师智慧的引导下,学会认真学习,学会交流沟通,学会耐心倾听,学会建构自己独特的生命认识。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悟。生命教育也应该如此。
学生要真正理解文章内涵,需要发自肺腑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往往需要学生自己的体会。语文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学习字、词、语、句的运用,更多地是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体会。生命教育的方式与语文教学有所类似。认识过程中如果缺少生命教育的体验,一味地靠倾听别人的体会,那么知识就只能停于表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生命教育的背后的意义,更无法将生命知识融入知识结构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感受,体验生命教育的意义,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领悟生命教育的内在涵义。
如根据教材创设情境。在讲到与涉及生命教育知识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例如在《二泉映月》中,学生难以真正体会阿炳的内心感受,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阿炳的坎坷经历,在二泉映月的音乐中,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阿炳此刻的内心感受,体会二泉映月创作背后的心酸和痛苦,感受阿炳对乐观积极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增强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如于学生分享具有正能量的文章。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更能将自己带入主人公的情感,感受文中的喜怒哀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主人公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阅读具有正能量的文章,能丰富学生的感受,对未来充满希望。再如尝试让学生写作。写作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写话、日记、作文等都记录着学生对自己经历的感悟、对身边发生的事的感悟、对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引起学生回忆和反思,收获体验,提高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三)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
教师是学生生命观的引导者。然而部分教师受工作压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并未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如果教师本身缺失积极的生命素养,就难以引导学生对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教师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关键,教师的生命意识影响着学生生命观的形成。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一群有着生命意识的高素质师资团队。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教师应该有以下几种素质:
1.正确的生命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教师需要拥有正确的生命观才能引导学生的认识。首先,教师不能仅仅为了传授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体验。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生命潜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内容取舍上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光彩。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性和生命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生命观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增强对生命的积极意识,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
2.对学生的赤诚之心
首先,爱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只有真正地关心学生,学生才会有所感悟,不断发展。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只要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和发自肺腑的关怀,就会自觉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尊重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是高高在上的。互相的尊重,才能引起彼此的认同。最后,要理解和宽容学生。谁都有犯错的时候,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能从学生的教育进行理解,了解他这么做的动机,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意识
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完善的过程,教育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涌现,受社会影响儿童发展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教师所学知识不再能简单满足学生需求,终身学习已经成为趋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求知欲。教育的目的也不再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对知识、情感、技能都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急剧变革,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改革学校现行管理,强化生命价值理念
传统的学校管理依靠约束和控制人的管理方式,漠视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淡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和潜力。
当今,人本管理理论风靡世界,改变了以往学校传统的管理理念。人本主义强调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管理制度由人构成,应该以人为核心。学校的人本管理应该以尊重和关心人为基础,以达成学校和学校成员目标而实行的管理制度。这种学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将有利于对师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学校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以人为本的学校新型管理制度的实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行:
1.挑选以人为本的学校领导
校长是学校管理的领导者,影响着全校师生的成长,然而对其自身也有一定要求。校长自身成长关系到学生生命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等方面。校长的发展,首先需要有积极的生命观,这样就能对教育和发展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改变传统管理制度,校长要有创新、挑战精神,敢于打破原有思维,需要有积极的精神追求和为教育献身的精神。因此,校长要勇于投身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改革,不断拓宽学校管理发展的空间,尝试运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管理学校。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并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其生命潜力“以分数论英雄”这种做法只看到了学生学习的一面,具有片面性,而现代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注重学生的生命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提倡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3.依靠教师创造性管理
教师是学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主要构成人员。教师引导学校,完成学校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推动着学校发展。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注重生命价值能否体现和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条件帮助教师积极地完成任务、实现发展,这为学校管理活动的顺利实习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五)引导社会合理期待,尊重每一生命价值
社会期待、家长期待的功利化,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包括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为了做好正确引导社会价值期待的工作,帮助社会尤其是家长形成合理的期待,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宣传教育:
1.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的过程。在当前人眼里,如果不能将人培养成精英,就是失败的。这就给教育增添了功利化的色彩。为了培养精英,学校和家长不顾一切地追求成绩,无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漠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渐被消磨,机械化地追求分数,学生难以理解课程背后的人文性内涵,难以实现真正的健康的发展。
2.实际上,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精英。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社会精英从来都是由少数人构成的。绝大部分的人,都扮演着普通而平凡的角色。由于中国人存在攀比心理,不少家长难以接受孩子的平凡。家长努力教养孩子,让孩子不断拼搏,自然有文化的正当性。但是切莫忘记,家长教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他们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而不是输在人生终点。家长应该尊重孩子,接受孩子的个性、独特感受,正确引导孩子的发展。
3.其中,家长要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尊重孩子的意愿,根据孩子潜能和特点组织孩子课余时间学习。家长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劳逸结合,适当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适当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也是学习的必要途径,社会经验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是补习班所难以带来的。促进孩子发展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单只有课堂学习这一途径。家长们的眼光不应被分数局限,应该放眼未来。
结语
教育是提高人生活质量的活动。在小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实际教学中,不乏出现轻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个性独特性和生命独特性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能使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更透彻。生命教育之路还很漫长,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的钻研和坚持的奋斗。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和精彩,学生才会努力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但愿我们的教育能时刻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让教学充满生机,学生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