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6-20 编辑老师:佚名
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一)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青少年提高思想认识,主观上根源杜绝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思想理论优势,学校是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最主要的场所,对青少年的教育不仅仅要重视各学科的培养,更要注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使得青少年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避免越轨及被标签行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所谓“五育并举,德育优先”,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德育更加要渗透在整个德育教学的全阶段。这就要求:
1.抓好思想德育课程的教学。学校的思想德育课程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青少年日常的德育素质培养主要就是通过日常的课程教学来落实的,牢牢抓好思想德育课程的教学,从根基上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发展,从源头上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养。
2.坚持全程育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的传授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中育人的教育模式,避免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脱离,让青少年的发展更加全面。
(二)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消极因素,创设新环境,客观上解决标签化条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②社会标签的主要形成就来源于教育环境对个体越轨行为的贴标签,从宏观上,社会个人直接标签化,从微观上,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间接标签。因此,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消极因素,是从客观上,解决社会标签出现的本质要求。
1.宏观上:(1)转变社会风气,培育道德新风尚。每个人处在社会之中,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极为深刻,标签群体在收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极容易培养滋生不良社会亚文化群体。因此,培养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1)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必然会让社会矛盾趋于缓解,社会标签理论认为,标签群体所衍生的亚文化群体就是由社会文化的不完善、不适当引起的。因此,培养和谐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2)创设精神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中隐形教育就是主要由一定的文化和环境的暗示来进行的。一个充满高雅道德风尚的社会精神环境势必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因此,培育一个好的精神文化环境,首先需要弘扬主旋律,用一种青少年能够接受的形式来传播主旋律,让青少年接受、内化以至于外化于行为之上。其次,需要注重法治文化的培养。在培育社会文化的时候,应特别强调法治文化的熏陶,让法治精神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最后,要需要优化大众新媒体的传播环境。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最为明显,给人们获取知识带来便利。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良内容,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冲击。优化媒体传播环境,需要加强对媒体发展的市场的管控,避免新媒体为了获利而传播有害信息,让媒体传播于社会有利的内容,多传播社会的“正能量”。
2.微观上,重视良好的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为了避免社会标签从家庭、学校成为根源,避免青少年从家庭和学校这样的社会化出发点就出现越轨和犯罪,注重微观环境很重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制度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低素质的教师队伍对青少年犯罪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意义,改善学校教育制度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最重要的就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青少年发展为目的,不让学校制度为了惩罚而惩罚,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发展,不让教师为了批评而批评,忽视青少年的人格培养。
(三)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突破青少年的心理隔绝,阻隔被标签化
青少年的思想是最新潮的,一旦用固有思维来观察他们,势必无法走近他们内心,标签化青少年往往处在一定的亚文化群体当中,往往排斥外来的思想化教育。采用与时代发展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能够深入标签化青少年的内心,真正解决标签固话的问题。
1.转变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这就需要转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达到学生和教师双方合力的教学模式。主要要做到转变教学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越来越倾向于学生教师双主体性的观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有“主体性”的客体。①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教师要发挥引导的功能,更要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积极性,实现师生交流。
2.从传统教学向现代化技术教学转变。“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降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智能通讯技术不断普及,青少年几乎“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利用好网络新传媒,使用新技术,做到与青少年的眼光相同步,才能真正深入青少年的心,改变他们的思想乃至行为。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功能,从心灵深入给予标签青少年人性化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大程度的内容是培育青少年如何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某些学校往往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被贴上标签的青少年,及时的心理干预能将其从犯罪的边缘拯救回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做到(1)普及化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普及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就能让学生有途径有渠道来反映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调节,避免走向极端。(2)加强心理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心理咨询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专门化,积极引入人才,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必要环节。(3)坚持疏导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青少年,特别是有过越轨行为的标签青少年,想要走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是有困难的,对于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滴滴滋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味的灌输与说服教育早已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因此,在教育中,要做到注重关怀人性为主,让受辅导青少年为主体,让其自己讲述自身的越轨行为和心理困惑,教师在侧面加以引导,让青少年从根本认识上改变原有固疾,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突出法制教育内容,提高青少年法治意识,减少越轨行为,避免标签化
法制教育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最重要环节,而当前我国法制教育还比较薄弱,主要存在于观念上的法制教育,作为独立的法制课还不存在,主要是将法制教育内容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的教育中,而要真正做到让青少年懂法守法,有法治的精神,有法治的意识,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性化内容与法制教育中的严肃内容相结合,打造特有的独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课堂。“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的培养。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必须在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才符合教育学规律。”因此,要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法制教学的独立是刻不容缓的。
结论
社会标签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理论,在近年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现已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列成为人类社会的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之普遍、之危险、之复杂、之难以整治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愈发朝着一个普遍化、复杂化的趋势发展,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而发生情况的原由却十分复杂,治理难度也非常之大。有一个简单的比喻:我国 2.2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一分钟就发生一起刑事案件。①可见青少年犯罪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治理。特别是在当前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我们社会之中,社会问题越发突出,社会矛盾越发尖锐,青少年又是国家未来的栋梁,青少年犯罪问题却越发严重,在我看来,我们研究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初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初次越轨被标签化、亚文化群体对标签青少年的侵扰、社会媒体的不良引导等原因,很容易从初次越轨行为转化到犯罪行为,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也是社会和家庭的遗憾。因此,如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使得越轨青少年在向青少年犯罪的转化中得到社会、家庭、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帮助,才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最佳途径。
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做到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未成年人,防止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对青少年进行更加有效地帮助,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