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1-27 编辑老师:佚名
1.主题内容分析
表1-1 主题内容分析
节目主题 频数 百分比
乱收费、乱执法 21 22%
土地流转、征地拆迁 13 14%
低保、医保、农业保险等 13 14%
制假售假(食品、农药、种子、化肥等) 11 12%
防骗宣传 9 9%
农村社会治安 8 8%
政策解读或法治批评 8 8%
农村环境污染 6 7%
揭露腐败 3 3%
面子工程 3 3%
总计 95 100%
表1-1显示,有关乱收费、乱执法的主题所占比重最大,为22%。其中,对有关部门无视法律,权大于法的报道最为频繁。比较突出的是农村公路三乱问题,从2014年7月7日开始连续5期报道路政部门为了多盈利而采取包月票、不卸货直接罚款甚至乱开单子罚款的现象。其次,有关部门钻法律的空子,巧立名目对农民罚款的报道也不在少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14年12月10日《都是漏斗惹的祸》中,车辆要将粮食送到传输台上,就必须有漏斗装置,而国内目前又没有运输粮食的专用车辆。因此,运粮车只能改装,加装漏斗装置。辽宁省大庆市运输管理部门于是专门检查运粮车车底是否有漏斗,予以罚款,罚款理由是擅自改装车辆属违法行为。当记者向大庆市交通局寻求法律解释时,负责人表示,只要改装车对路面车辆没有造成不良影响就不应予以罚款,并且该负责人将该责任推卸给基层民警,表示基层民警由于业务能力不熟才出现这种状况。
其次,有关土地流转、征地拆迁和低保、医保、农业保险等所占比重也较大,均为13%。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方面工程建设步伐加快,需要将不少农业用地转为工业或商业用地,在此过程中出现很多征地问题。其中,征地补偿款不到位的报道位较为频繁,2014年10月15日《我的征地补偿款谁做主》,湖北监利征地建高速,但是三年过去了征地补偿款也没到位。同时,盲目征地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的现象也很严重,湖北监利县三年内要建高速结果没建成,2014年6月25日《数万亩耕地为何抛荒》,湖北武汉四个农场在没有办理农用地专用审批的情况下,征用数万亩农田,结果工程没有上马,土地全部被闲置。征地中甚至造成流血冲突等恶性暴力事件,2014年6月30日《恶意喷人为哪般》,农民因为征地上访,被不明警用催泪喷射器袭击,造成两人重伤。
农村低保和医保一直是我国对农政策的重中之重,《聚焦三农》对这类问题的报道也不在少数,如《谁来给我养老》(20140521)、《没有新农合保障的渐冻人》(20140905)以及《关注农村渐冻人》(20140922)等。节目关注了在农村地区,一些年迈或者身患重病而无钱医治的弱势群体,呼吁新农合加大对重大疾病的覆盖面。值得注意的是,关注度一直较低的农业保险在《聚焦三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014年10月26日《惠农保险为何不保险》,河南省灵宝县很多枣农购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但是大旱和暴雨灾害造成80%的大枣腐烂之后,保险公司拒绝按照每亩800元的标准进行赔付(这项标准是农民投保时保险公司承诺的),而是要退还农民每亩3元的保险费用。2014年6月4日《期盼的保险怎样落到实处》报道了生猪保险的补偿标准连投保额都不够的尴尬现象,而2014年8月3日《难落实的农业保险》则反映了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后,广东水果种植大户因为无法为香蕉而损失惨重,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了我国在农业保险方面存在投保范围小、覆盖率低、保障额度不够等问题。
据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土地和社会保障问题排在前三位。农民对有关土地征用、土地流转等土地权利及相关信息和房屋拆迁补偿、房屋买卖等信息,以及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信息最为关注,排在前三位;仅次于这三者的是揭露腐败和社会不正之风方面的舆论监督信息[ 王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法治信息需求与满足——基于苏北农村的调查分析.《今传媒》,2012年第10期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聚焦三农》所关心的问题也是农民群众迫切关注的问题,《聚焦三农》对节目主题的选择能较好地表达农民诉求,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
但也应该看到,《聚焦三农》对腐败问题揭露太少,仅有3期。分别是《安居工程居安难》(20140514)、《安居房为何成了劣质房》(20140626)、《谁吃了我的低保》(20140725)。基层干部贪污腐败问题一直是农村的一颗毒瘤,其中,基层干部借职权之便私吞公款的现象尤为普遍。同时,农民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和不懂国家政策,往往很难撼动政府部门,因此,更需要大众媒体进行揭露。而《聚焦三农》一年中仅用3期进行了报道,从数量上来讲,显然是不够的。与此同时,报道的力度也不够大,2014年9月15日有一则节目是非专题节目,这则报道的新闻来源是群众举报,而且在内容上也特别具有典型意义,乡村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向新开张的店铺变相索贿,如此具有代表性的一则新闻却用了仅仅不到两分钟的时间解读,可见,《聚焦三农》在农民普遍关心的揭露贪腐方面的报道力度远远不够。
2.基调分析
表2-1 基调分析
基调类型 频数 百分比
正面(满意) 5 5%
中性 7 7%
负面(不满意) 83 88%
总计 95 100%
表2-1反映出《聚焦三农》在负面话题上占绝大多数,共83期,占比88%。说明《聚焦三农》作为一档对农新闻类深度报道节目,确实站在农民的立场,以报道问题和揭露问题为主。而为数不多的5期正面话题,分别是:2014年4月3日《微笑倒计时》报道了患唇腭裂的十多个小孩,在国内外医生的帮助下重新绽放微笑的事件。2014年6月18日《校园劫案发生之后》则是报道女老师为了救学生将自己当做人质,而校长为了救女老师交换自己当做人质的感人事迹。2014年8月2日《硕鼠落网记》讲述警方破获走私大米的犯罪集团的事实,2014年9月24日《治理流失之痛》报道的是革命老区如何在国家财政拨款的帮助下,改善当地自然环境,进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积极例子。2014年11月2日《湖南衡东:儿童血铅超标再追踪》报道污染企业已停产整顿的好消息。
综上分析,《聚焦三农》以报道负面新闻为主,主要基调是反映农民关心的负面问题,为农民说话,而不是为政府唱赞歌,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3. 问题呈现方式
在所有负面话题中,按照问题呈现方式,分为两类:已解决、未解决
表3-1 问题呈现方式分析
问题呈现方式 频数 百分比
已解决 2 2%
未解决 81 98%
总计 83 100%
表3-1表明,负面话题的报道中,《聚焦三农》主要以未解决的问题为主,说明该节目是一个以反映问题为主,为农民提供帮助的节目。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很多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其关键在于政府部门。首先,执法部门以权谋私的现象过多,也过于猖狂。即使媒体进行了曝光,相关部门也依然我行我素。例如2014年7月22日《重访治超路》,记者在回访中发现,河南省许昌市两个收费站只罚款不卸货的违法现象依然存在(因为卸货会影响罚款效率,国家明文规定,为防止污染环境,只有化工原料才能不卸货,而当地超限站为了不卸货,在罚单上将钢材货物改为化工原料)。其次,各种违法乱象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关部门收受贿赂故意放水,而涉事当事人也根本不在乎所谓的例行检查。不管群众如何举报,执法部门只是装装样子做做表面工作,比较典型的是2014年12月2日《广西北海新型传销大揭秘(五)》,传销受害者向公安机关举报传销的头目,公安局虽然当场将该头目抓获,但是记者在后期追踪中竟然,发现公安局将求助者用手铐拷了起来,而被举报的头目则在公安局气定神闲。如此不公的社会现状,怎能不让百姓寒心。如果不是媒体的介入,求助者不知还要被关押多久。
已解决问题的节目为:2014年11月2日《湖南衡东:儿童血铅超标再追踪》是对污染企业的回访,回访结果是涉污企业已全部停产整顿。2014年7月23《路政“治超”再追踪》,河南省长葛市交通局路政管理所负责人将超额的罚款退换给货车司机,治超办也对长葛市交通局路政所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予以行政处分,路政所当事人法治股股长康结实被处停职处分。然而众多节目中,只有两期节目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得以解决,这样的结果不足以振奋人心。纵观《聚焦三农》涉农的法治节目,基本都是这样一种规律,记者实地采访,发现问题,然后找相关负责人,而负责人要么避而不见,要么睁眼说瞎话整一套让人哭笑不得的歪理,将责任推给基层执法人员。比较典型的有2014年9月4日《实心粘土砖厂为何屡禁不止》,山西某地农村的制砖厂为取土,将良田挖至地下十多米,严重破坏耕地资源,导致周围农民收益减产。当记者问及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有没有查过此事时,该局长的态度含糊不清,而到现场时,记者明明看到砖厂乱占耕地,监管部门却说看不见。2014年5月14日《安居工程居安难》,群众反映安居工程质量不过关,怀疑村主任私吞了安居工程款,当记者去村主任家采访时,村主任首先否认自己是村主任,被问到他叫什么名字时,他竟然说不知道,随后丢下饭碗骑上摩托车扬长而去。
同时,从众多节目中,也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媒体的报道强度越大,越密集,其震慑力就越强。在对公路三乱为期7天的报道中,公路乱象现象终于得到整治。以上数据表明,《聚焦三农》是以反映群众问题为主的节目,它正力所能及地为农民提供媒介近用权。
但是媒体的监督力度也是有限的,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很多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纵观全年节目,更多的时候,主持人只是发出呼吁,而没有后续追踪报道。甚至有些节目说会持续关注,但实际没有继续关注。比如上文提到的《安居工程居安难》,重庆忠县武阴村的安居房在没有验收的前提下就让村民搬进去住,出了质量问题后村民去重庆信访办反映问题,信访办给出的是予以修复的结论,但几个月过去了也没人来修。节目说会对此事持续关注,但是后期节目并没有提及此事的处理结果,可谓是烂尾新闻的一个典范。这种快餐式的新闻除了带来一阵风式的关注,很难从根本上为农民解决问题。
4.评述形式分析
由于《聚焦三农》是一档新闻类深度报道节目,有时述中带评,所以其述和评在某些情况下无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因此无法进行量化分析。但是纵观全年节目,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主持人评述是《聚焦三农》出现最为频繁的评述形式,基本上每期都会有“三农观点”这个环节。主持人的评述往往上升到问题的本质,提炼出一个核心观点,比如《山西太原民房坍塌事故调查》(20140927)的三农观点是:农村安全监管不能留下空白。《污染:不能承受之殇》(20141221)中的三农观点是:不要带血的经济增长。《屡禁不绝的非法采砂》(20140916)中的三农观点是: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打破违法利益链。
其次,占比重较大的是专家评述和行政主管部门评述。
在意外事故发生后,一般会请专家进行评述,专家一般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将问题上升到制度层面,如2014年9月27日《山西太原民房坍塌事故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李顺德这样分析:看起来是违章建筑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建房安全监管方面存在漏洞,住建、国土、安监如何各司其职是关键。
而在农民利益受损后,记者一般会联系相关行政负责人,向他们讨要说法。行政主管基本上都是打太极,只承认错误,不采取行动。2014年10月9日《贫困镇里的豪华办公楼》,陕西省白河县麻虎镇党委在面对记者质疑时表示,办公楼的二楼停车场建完就拆,确实劳民伤财,表明镇党委确实考虑不周,但是错了就会改。这种马后炮的解释,在节目中已经屡见不鲜,成为干部的必学绝技。
最后,占比重最小的是现场群众和当事人自我评述,在所有节目中,现场群众和当事人只有叙述,没有评论,这也是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思想层次和表达水平不够造成的。但是基本上每期节目都有农民出场,他们面对镜头,描述事件前因后果或者表达不满和希望。
总体而言,每期一次的主持人评述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将栏目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受众思考问题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专家的评述则侧重于具体行政法规或具体措施,对受众起到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但是对行政主管的采访则存在欠缺,记者问的问题虽然在点子上,但不够尖锐,常常让这些人打马虎眼。记者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使那些知法犯法的干部不怕群众举报,不怕记者采访了。
5.农民角色分析
表4-1 农民角色分析
农民角色特点 频数 百分比
具体 87 92%
模糊 7 7%
无角色呈现 1 1%
总计 95 100%
从表4-1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角色为具体农民的所占比重最大,为92%。说明《聚焦三农》特别重视农民意见的表达,为农民提供相对充足的话语空间。其中较为突出的例子有,2014年8月27日,针对户籍制度改革,栏目组采访了进城务工多年的李晓亮等人,他们在镜头前表示: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所有权会不会被收走,在说出他们的担忧后,相关专家出面解释户籍新政,他们表示,这些问题不会出现,请农民朋友放心。让农民发言表达自身观点和诉求的例子不在少数,说明《聚焦三农》在保障农民平等诉求权方面较为成功。
94期节目中,农民角色模糊的例子仅有7个。其中2014年3月15日《隐身乡村的黑车市场》,记者暗访河北农村一个拼装车的违法交易市场,因为是暗访,所以无法将涉事农民身份公开。2014年9月26日《土地转包的秘密》,记者采访山东省滨州市村民时,将村民脸部打上马赛克,保护村民隐私和安全。而另外5期则是《广西北海新型传销大揭密》的系列报道,因为逃离传销组织的人身份不便公开,所以节目没有注明出场人物的具体身份。
而94期节目中,无农民角色呈现的例子只有1个,2014年9月2日《这样执法到底该不该》报道的是郑州市盐业局查处合法添加氯化钠的企业,节目中并无农民出场,但在节目最后,主持人发出这样的呼吁,盐业局和农业部的法律法规不一致,导致农民的合法产品得不到法律保护,因此现行盐业制度必须改革。由此可见,《聚焦三农》确实是聚焦农民,千方百计为农民维权。
综上,《聚焦三农》充分重视农民角色的清晰呈现,践行着栏目宗旨,体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为其他类似节目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榜样。
表4-2 农民职业特点分析
农民职业特点 频数 百分比
传统农民 75 80%
个体户 10 11%
农民工(包括手工艺人等) 5 5%
农村儿童、妇女 4 4%
总计 94 100%
从表4-2可以看出,《聚集三农》的主要关注点还是传统农民,占比80%。其次是个体户,占比为11%。而对农民工的报道则特别不足,仅占5%。据2007年的调查显示,中国13亿人口中,就有1亿农民到城市打工。5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WWw.eeelW.COM农民工群体也逐渐壮大,在城市这个陌生环境中,他们权益受损的现象也很突出,但由于知识文化和社会资源欠缺等原因,农民工很难找到合理的表达渠道,特别是农民工集体跳楼讨薪等恶性事件的频发足以说明农民工群体在利益表达上的不足。所以《聚焦三农》应该加大对新生农民工群体的关注,与时俱进。
6.舆论监督的力度分析
首先,在95期的涉农法治节目中,涉农舆论监督节目的数量共64期,已经超过了一半,占比67%,从数量上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话语空间。
其次,从监督对象上来讲,半数以上是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在对政府的监督中,主要分为两类:执法不当和监管不力。执法不当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在征地拆迁问题上,有关部门在农民不知情情况下强拆,或者没有经过审核不走法定程序就非法征地;在公路收费问题上,路政部门采取包月票或者乱开罚单的方式非法盈利;在地方法规与农业部现行法规不一致时,为地方政府而为利执法,例如郑州市盐业局对正当添加氯化钠的企业予以罚款处罚,
辽宁市公安局、运输管理部门对并非非法改装的运粮车予以罚款处罚。监管不当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在对涉污企业的治理上,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排污企业、采砂厂、实心粘土砖厂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收买了监管者,每次只需罚一定数量的款即可;在对不合格农机的审核上,空有制度,没有实际行动,导致农民上当受骗且无法讨回说法;在对国家明令禁止的法律面前,为了地方财政而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比如青海某地明文规定枸杞中添加亚纳是违法行为,事实上基本上每家每户都私自添加亚纳,农药专卖店也有出售亚纳,但是当地监管部门在检查时却视而不见。
再次,在对企业进行监督时,绝大多数都涉及到了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呼吁。比如在连续7期揭露流向农村的食品、家电、种子、药品等假冒伪劣产品时,《聚焦三农》在节目结束时强烈呼吁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用实际行动为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综上可以看出,在所有涉农法治类节目中,《聚焦三农》在舆论监督节目方面占比超过一半,从数量上给了农民充分的媒介近用权,这是一项硬指标。其次,该栏目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即问题的根源在于相关政府部门有法不依或者执法不严,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担当。媒介是第四种监督的权力,《聚焦三农》在这点上为其他媒体树立了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