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1-17 编辑老师:佚名
课题研究现状:
隐喻metaphor一词源自古希腊语metaphora,其原意就是指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始源域)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目标域)。而政治演说指的是演讲者往往代表某一阶级、社会或党派就国内外一些重要的事物或关系向听众所做的演讲。
在民主社会中,国内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均是通过选民的意志所决定的。执政者需要发表演说,力争在可信度、诚信性、道德感和言行一致等方面给选民留下深刻和良好的印象。在花样繁多的修辞手段中,隐喻机制是一种极具代表性、十分高效的劝谏性策略,一方面隐喻将历史文化知识与认知语言元素完备地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隐喻向人们打开了一扇审视世界的新视窗,可以完美地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普通体验的理解与能够激发强烈内心情感的文化价值结合起来。隐喻在政治演说中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使抽象的政治思想概念化、具体化。二是隐喻作为不同领域的投射所产生的情感的移就。这两个主要作用都使隐喻在政治演说中发挥了重要的劝谏性功能。
孙毅、陈朗(2007)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讲辞中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中通过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语料库中的隐喻机制的分析,从冲突式隐喻、旅程式隐喻、建筑式隐喻以及光明式与火焰式隐喻等方面,结合美国多位总统的演讲辞中所包含的隐喻实例,尝试性地辨认、分析和诠释政治性演讲辞中隐喻机制的重大劝谏性功能。
同年,他们在《劝谏性演说辞中隐喻机制的指针作用》中,以人所称颂的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演讲辞为语料,着重以其中所使用的拟人、旅程、光明与黑暗等隐喻手法来进行分析,以其演说成功所带来的对民众和士兵的鼓舞以及对战争胜利的影响,尝试性地证明,隐喻机制具有强大的劝谏性功能,对政治性演讲具有决定性意义。
陈朗(2008)的《旅程式隐喻机制在劝谏性政治演讲辞中的指针作用》通过对旅程式隐喻在圣经中以及丘吉尔、马丁·路德·金、撒切尔夫人、克林顿和布莱尔等人的演说中的运用和作用的分析,总结出旅程式隐喻机制通过指称司空见惯的个人体验和社会活动来与广大民众构建起尽量多的共同点,是政治演讲辞中传播核心信念、价值观念和哲学理念等劝谏性要素的母体和不竭源泉。
陈朗(2009)的《隐喻机制在美国总统布什的劝谏性演说辞中的指针作用》,较大规模收集美国总统布什的演讲辞作为语料库,通过对其演讲辞的分析和阐释,从拟人式隐喻、故事隐喻、拟物隐喻、经济隐喻和罪与罚式的隐喻等方面尝试性地辨认、分析和诠释政治语篇中隐喻机制的重大劝谏性功能。
吴丹苹、庞继贤(2011)的《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框架,通过对美国前总统布什的电台演讲进行批评性隐喻分析,分析布什为伊拉克战争所作辩护中隐喻运用的说服功能。分析表明隐喻在有效激发和唤起听众的内心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演讲者的行动方案和个人用意合理化、合法化,从而有效地帮助演讲者达到既定的交际目的。
郑洁(2012)在《概念隐喻的劝谏功能探析》中,以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为研究语料,分析概念隐喻的劝谏功能,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概念隐喻的评价意义。并总结出隐喻所传达的评价意义能够帮助实现劝说民众支持或反对某项政策、采取某种行动的政治目的。
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 ,而是作为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政治演说中。在政治演说中使用隐喻机制,不仅能够使演讲者得到民众的理解,更能够获得选民的支持,其劝谏性功能还能够激发和唤起听众的内心情感共鸣,使得民众对演讲者更加信服。本文将在前人基础上通过对政治演说中的概念隐喻机制,以及其劝谏性功能的分析,力求总结出概念隐喻机制对政治演说的重大劝谏性功能,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隐喻这一认知方式及其劝谏性功能的重要性。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从隐喻在政治演说中的广泛使用这一现象入手,以前人的研究基础为背景,根据对隐喻、政治演说、劝谏性功能的深入认识,通过分析政治演说中所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机制,尝试性探讨概念隐喻的使用对政治演说的成功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以及其劝谏性功能对政治演说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