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1-17 编辑老师:佚名
课题研究现状: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就电影名翻译这一新兴翻译领域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和探析。
在等效翻译理论方面,国外由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动态对等”,“是要做到译文完全自然地表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奈达明确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与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进一步将动态对等定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要等值,而且要尽可能做到形式上等值。奈达对等理论的魅力在于,强调读者反应,对于我们以前只重视文本对应的做法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另外,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翻译原理简论》中也提出“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使得译文语言所属国家的人们能够清醒地领悟,强烈地感受,正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国内由翻译理论家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朱光潜从“思想与语言统一”的基本理论出发,朱光潜阐述了关于翻译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这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整合中外各种资源而形成的翻译理论体系,包括以“信”为中心的“信”与“达”统一的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合一的翻译方法;以“语言条件”与“专业知识”为基本点的翻译素养思想等,其中翻译方法的多样性与实用性是其主要理论创新。在电影片名翻译方面,王惠玲等(2006)以“目的论”为依据,把电影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积极探索电影名的翻译,以满足当今电影快速产业化的发展对电影名翻译所提出的新要求,实现电影的市场化和商业价值;张广法(2006)分析了中国电影片名研究的三个视角,即中国传统译论、功能派理论、操纵学派理论,并且提出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方向:重视实地调研、研究视角多元化;刘欣红等(2007)比较了中英电影译名从中得出中英电影译名的差异其实是文化的差异,电影片名翻译可以使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有时归化异化相结合才是良策,同时夸张的手法运用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则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陈怀彦(2009)针对英文电影名汉译的现状,分析出电影片名的翻译必须遵守翻译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形式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翻译、纯音节翻译;张红敏(2009)认为“虽然电影名称的翻译比其他文本翻译相对灵活,但翻译电影名称时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守,即译名不能在文化信息上误导观众,不能对影片的主题有削减或扭曲的现象,否则再好的译名都不足取,属于误译”;叶淑菲(2014)介绍了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研究的现状和意义,引用了中外各种翻译理论来说明翻译应遵循的标准,国内由严复的“信、达、雅”提出翻译的基本要求,由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审美价值翻译原则,国外由卡特福德的等值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方法的灵活性,由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最终得出电影名翻译四原则:信息价值原则、美学欣赏原则、目标取向原则和文化价值原则。
许多专家学者从多种角度分析了电影片名的翻译,例如商业目的、文化差异、审美差异等方面。对于从语用等效翻译原则方面来分析电影片名的翻译还略有不足。电影片名的翻译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大量外国影片的引入,必然会掀起一股翻译的大热潮。正确的理论指导将会为我国电影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从语用等效理论的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一些电影片名中英翻译对比研究的实例,分析语用等效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语用策略并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