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1-25 编辑老师:佚名
课题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主要政策。我国的古典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其实早在19世纪,就有了《红楼梦》译本。随着时代的发展,《红楼梦》的翻译越来越成熟,而对其译本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奈达曾经表示“语言对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对词句的影响很大,不仔考虑文化背景几乎就不能完全理解文本”(奈达,1993:1)“真正成功的翻译,更加注重二元文化,因为词语只有在他们所在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奈达,1993:110)。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的翻译成为热点。
骆传伟(2013)指出姓名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影响着中国文学艺术。《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和渲染作品主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红楼梦》译本中传达原文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姓名文化,不仅在文化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原小说艺术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译者必须要完成的翻译任务。
林克难(2000)表示霍克斯、闵福德的译本中人名、称谓的翻译,通过音译、意译、翻译头衔、尊称,利用法语、拉丁语等种种办法,将人物之间的长幼关系、尊卑关系立体地加以表现,并在行文过程中,不失时机地通过对话、叙述、描写、增词的翻译技巧,一再点名小说中人物的相互关系。这些方法都极大地方便了国外的英语读者,包括他自己这个中国读者。
景杰(2011)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指出,《红楼梦》中的隐喻人名在音形意上都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霍译本在译隐喻人名主要有音译和意译两种策略,音译的方法从美学角度看是美感尽失;意译的策略又可以分为对原意象的直译、引申和调整,分别对应于审美再现策略中的以原语为依据的模仿、以译入语为依据的模仿以及改写或重建这三种手段。这三种意译策略在还原原文意象美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达到了一定的美学效果,同时,译者也没有放弃对原文形式美还原方面的努力,通过音形补偿和情节补偿两种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再现了原语的形式美。
肖家燕(2007)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出发,对人名隐喻和文学语境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着重分析了文学语境对人名隐喻理解与表达的制约作用,阐述了在人名隐喻视角下人名翻译以意译为优先策略的观点。《红楼梦》人名的成功翻译需要兼顾普遍的文化语境和特定的文学语境。
人名翻译是《红楼梦》翻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翻译目的和翻译背景的不同,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也不同。而音译法、意译法孰优孰劣,无从定论。所以对人名的翻译应该根据具体的文体及风格,根据修辞方法以及传达内容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理方式,而不必拘泥于统一的一种模式。
课题研究目的:
长久以来,人们对《红楼梦》中人名的研究都围绕着谐音打转,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以前人的研究基础为背景,深入分析《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内涵和作用。对照翻译方法,分析霍克斯译本中的人名翻译,进而对其进行评论,得出霍克斯人名翻译的得与失,找到一种既能表达原语的内涵,又能使目的语读者理解的人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