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1-25 编辑老师:佚名
课题研究现状:
何谓抱怨?就字典意义来说,抱怨是指说话人心中有不满或不快的情绪,并通过言语来表达。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说,抱怨是指说话人对某人或某事表达不满或不快的言语行为。
关于言语行为,国内外有不少论著。言语行为理论是在二十年代末,由英国哲学家J.L.Austin首先提出来。他认为,语言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的工具,而且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根据Austin模式,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施行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转引自何兆熊,1999)。
继Austin之后,Searle系统地发展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任何语言交际都牵涉到言语行为。人类语言交际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不是作为符号的词或句子,而是言语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构造具体的语句,就是实施言语行为(Searle,2001)。
随着Blum-Kulka,House & Kasper(1989)的跨文化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的深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集中对一些小类言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比如请求、恭维、道歉、抱怨等。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已对抱怨言语行为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如Arent(1966)曾对中美抱怨言语行为的实施频率进行了对比。最后的结果显示:中美在抱怨的实施频率上有很大区别。Arent认为差别的原因在于中美社会对情景严重性程度的感知不同,对显示社会契约的弹性理解不同。Du(1995)对汉语抱怨进行研究对比,研究表明:谈话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策略的选择也会不同;抱怨往往是一种合作的而不是直接的方式出现。
国内的对抱怨语的研究,赵英玲(2003)全面地介绍了抱怨语的一些方面,分析了英语直接抱怨语的实施条件、情景变项和语用策略,并对间接抱怨语的人际功能及应答形式进行了描写。根据受话对象,抱怨语分为直接抱怨和间接抱怨,根据显著差异得出了不同的语用功能。在语用策略上提出了建议式,反驳式,零回答和话题转化等等几种策略。刘惠萍(2004)从社会和语用的角度对日常交际中的抱怨语进行了研究,对抱怨类型、实施策略、社会语用特征及抱怨语的应答模式进行了分析。安娜(2007)就在各自母语下的语言环境下,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抱怨有何策略的选择异同和显著差异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差异做了实证研究,结论得出:社会权势,社会距离和契约关系对中国人的抱怨策略产生明显影响,但美国人抱怨策略的选择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就汉英抱怨语对比研究,国内有一些学者多以礼貌原则,着重于直接抱怨实施策略的对比研究。赖毅生(2004)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Brown and 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为基础,依照Blum-Kulka等学者多言语行为进行三个层面的分析,采用定性的方法对广义的抱怨言语行为----不满,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九种礼貌策略还简单地提及了影响礼貌策略实施的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双方情感和场合等因素。
抱怨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言语行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英汉抱怨语进行了对比研究,但是对于抱怨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对英汉抱怨策略和抱怨应答研究的更少。因此,本研究力图阐述英汉在抱怨语及其应答中存在的差异,更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将从言语理论出发,对英汉直接抱怨语,间接抱怨语,英汉抱怨策略以及抱怨应答进行对比研究,并且分析其成因。这将有助于恰当使用抱怨策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言应用能力,从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