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2-01 编辑老师:佚名
课题研究现状:
在外国文学史上,关于历险的小说以及荒岛文学小说一直以来受到了广泛青睐和关注,例如小说《老人与海》《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加拿大当代小说家扬·马特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曾获2002年布克奖。它讲述了一个少年与一只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同舟漂流227天,如何面对困境获得重生的故事。后李安导演根据小说创作改编为电影,并一举夺得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4项奖项。于是,很多观者和学者从各方面对影片的主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例如,党伟(2007)《<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宗教多元主义思想》从文本内容和情节出发,通过解读Pi先后皈依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一貌似奇怪的情节,分析得出作品中的宗教多元主义主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感受作品所体现的西方文化,进而体味西方文学和思想潮流。
而有的学者着重于从故事的主要角色进行主题分析,如张妍瑜(2009)在《虚幻与真实、想象与信仰》中从主要角色——一头名为理查德·帕克的老虎出发,通过四个部分包括辨析理查德·帕克的身份及其是否真正存在和论述Pi“塑造”老虎的真正动因,来阐述理查德·帕克这样一只特殊的老虎深刻反映了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世界,进而解析小说的精神主题,挖掘小说内涵。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着重于从命名的角度分析和透视文章主题,例如:卓然(2009)对小说中人物的命名问题进行了探究,试图从名字和命名的角度入手,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挖掘、解读这部作品,分析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人物命名在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方面的作用,由此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012年,随着李安导演改编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上映,对这部电影以及整个故事内容的分析已数见不鲜,而且角度也颇为新颖全面,关于本书的主题研究以及电影与书的对比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余志为(2013)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李安电影中老虎意义的表现和发展,探寻了李安电影的压抑与释放主题意义的走向,并提出人类为了文明和生存必须压制内在欲望和外在价值体系的矛盾和冲突,然后通过一种方式释放出来,而《少年派》就是这一情绪的彻底释放和完成。张娜(2013)对电影中少年派的昵称、老虎和漂流历程这三个象征符号进行解析,深入分析了这几个叙事要素在影片中的含义,通过这些解读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内容和主题。而邵猛(2013)的《属于少年派的“白日梦”——从精神分析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电影精神分析的经典理论透过弗洛伊德等人对梦的形成及与现实的关系等层面解读影片,展现了影片中信仰和现实的对抗与主人公精神世界之间关系的主题。
2014年,更多学者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题有了更深的解析,例如:石晶(2014) 结合犹太教喀巴拉神秘主义神学代表以撒·卢里亚所提出的"回归"概念,从故事中诸多隐喻如印度、大海、人类神性的探求等入手,对小说的隐喻主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少年派宗教信仰的真实意义。邝安全(2014)从生存的原始价值观、历经苦难的坚定信仰、心灵挣扎的痛苦历程、善恶之念的人性回归四个方面来探索这部电影的主题,进行了人性主题的分析和研究,展现了李安对于人性的困惑、思考与探索。
本文将从电影中所存在的几种共存关系入手来分析电影主题,不同于之前通过研究主要角色和命名以及隐喻等表现手法来研究主题,而是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来挖掘故事所折射的主题和精神。作品所折射的和谐、信仰、希望、生存等内涵在这些主要关系中都有所体现,而对这几种共存关系的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有助于理解整部作品的内涵和主题,使读者对整部作品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从电影故事中所展现的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等共存关系着手,并结合前人对作品内容和电影主题的解析,深入挖掘故事情节,分析各种关系的主题实质,旨在揭示作者想要通过这几种主要关系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并透过理解这些精神内涵,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作品本身,理解电影所折射的主题和精神。本文通过探讨这些共存关系的实质内涵来还原作品的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