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2-11 编辑老师:佚名
课题研究现状: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守各自的社会风俗,都是某一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就中国和美国而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分别在极大地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两个国家人的价值观,进而对两个国家人的言行交际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集体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陈桐生在《中国集体主义的历史与现状》中指出中国的集体主义可分为古代宗法集体主义和当代集体主义。 美国个人主义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清教时期、独立革命、西进运动和超验主义思潮。陈志平和央泉在他们的《美国个人主义传统溯源》中提到美国个人主义在前三个阶段中已经基本发展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和社会哲学,到了19世纪40年代,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思想想家进一步对个人主义加以深化,把它提炼为一种民族的文化精神,此后个人主义就成为了美国和美国精神的代名词。它的基本内涵是推崇个人价值和尊严,主张人全面自由地发展,鼓励自由竞争。 范莹在其硕士论文《A Contrast and Analyzes between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Chinese Collectivism》中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构成了两国文化冲突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文化冲突具有各种表现形式,大多数是由于两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一定条件下的剧烈碰撞。但是另一方面两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差异也可以促使异质文化取长补短,交汇融合。因此研究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雪梅在她的《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提到,四位母亲与四位女儿的冲突,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母女了两代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生活准则,母亲们都将自己的一部分与中国大陆联系紧紧地在一起,固守中国的生活准则,女儿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于传统的中国思想嗤之以鼻,对于中国式的母爱,那种铺天盖地的彻底自我牺牲的母爱视而不见。 张小红在她的论文《矛盾、冲突、融合:<喜福会>中美文化价值观解析》中总结,母女间的冲突不仅仅是性格和个性上的简单母女冲突,而是由文化的差异和误解引起的。母女冲突背后隐藏的更深的是中美文化的冲突。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人们对于中美文化以及中美文化差异的研究都逐渐指向各国价值观的根源——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而人们对于《喜福会》中的文化解读与研究大都停留在中美文化冲突或是价值观冲突之上,并未更深层次地挖掘其中的根源——将两国奉行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联系起来。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四位母亲前二三十年生活在双半社会的中国,当时的中国人的言行大都受传统的宗法集体主义影响,而后来她们在美国生活时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当年在中国耳濡目染的那一套与家人相处,因此不可一概而论。所以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以小说中四位母亲在中国时、来美国后,人生各自体现的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年轻时在中国的人生经历和来美国后的人生经历的解读,旨在分析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集体主义(尤其是中国古代宗法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从而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进而更有利于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甚至是中美文化的交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