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2-27 编辑老师:佚名
犯规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在心理学的知识范畴,动机是指能够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或者行为的内部动因或者引发人们去行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的一种内在原因。可以说是活动的动因。在心理学范畴上,它由强度和方向两个纬度组成。强度在某种程度上指的是一个个体(这里特指篮球运动员)被激活的程度或者是能量水平如何,也就是说个体为了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所作出的努力大小;而方向呢,更多是一种所要选择的目标,比如说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因为对裁判员的判罚不满而顶撞裁判员。我们从这个动机来分析,便可以看出来呈现出来是这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程度轻度:要么是想办法支配裁判员的评判方式,要么是与裁判员发生冲突,方向也是指向裁判员的判决结果;第二种是程度较严格,表现在篮球运动员对裁判员的判决表示不满, 进行报复, 使裁判员在人格、名誉、身体上受到损失。
动机的强度越大, 所表现出来的情绪, 方式就越强烈, 例如曾经有过在NBA赛场上,出现过篮球运动员因为不满对裁判员的判罚,直接用身体顶撞、供给裁判员,从而表达对判罚的不满。这必然会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篮球运动员的行为取决于动机的产生。
3.2 影响篮球比赛中攻击性犯规行为唤起的客观原因
3.2.1 篮球比赛的性质
有权威的数据资料显示出来,只要篮球比赛与名次密切相关,那么犯规的频率也不一样。比如说一场篮球比赛涉及到的奖金金额或者是荣誉很关键,或者是一场篮球比赛牵扯到自己的利益,那么在比赛的过程中,篮球运动员就更容易去拼搏,去尽力追求比赛的胜利。这样的情景之下,就更容易出现攻击性犯规行为。
如果一场篮球比赛在比赛的时候出现很激烈的比赛状况的时候,就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越是对抗程度激烈,那么不合理的动作,也就是攻击性犯规动作就越容易出现。
一场篮球比赛如果说球场本身气氛很紧张,比分交替上升过程中,有的运动员情绪就更容易不正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本研究认为:如果比赛的对抗程度很高,双方球员的身体对抗和身体接触比较多,由此引起的篮球场上攻击性行为就会更多。
3.2.2 比赛双方实力相当的比赛
在对各个赛季的篮球比赛观察的过程中,本文作者能够看出来:一支篮球队在面临与自己的水平相当的篮球队的时候,那么在比赛中就更容易出现攻击性犯规行为。最起码犯规的次数与可能性要大于与较强的或较弱的队比赛多。这个原因,我们仔细分析便可以看出来:篮球运动员深刻地知道:只有去与自己所在的篮球队水平差不多的队在比赛的时候,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名次或者是得到更好的奖金。 所以与实力相近队的比赛被球队视为最重要的比赛, 而在比赛中的犯规也比较多, 而正是这种性质的比赛最容易导致球员的攻击性行为。
3.2.3 与篮球队球队整体风格有关
一个篮球队的风格,其实懂得,会看比赛的人仔细看的话都会明白:风格在比赛中体现得一览无余。力量型风格的球队在比赛中可能会比技术型风格的球队更多地采用侵犯性手段以争取主动, 从而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3.2.4 攻击性犯规动作的出现与观众的影响有关
我们如何判定一个行为是不是由观众所引发的对球员的攻击行为的“暗示性影响”呢?一是如果比赛主场地点是在球队所在地,这样的话会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一些观众或者球员的压力,会让裁判员有失公允。所以,客场球员会通过一些微妙的攻击性行为来故意报复观众或者是裁判员,以此表达不满。
“比如我们一个球队去上海,跟上海的篮球队打比赛。我们可能会稍微乖一点,因为他们的主场,他们有观众(支持),这是他们的地盘,我们就会放的乘一点,然后这种攻击性事件、打架的事件由我们引起的会少一点。但是他们可能会相对多一点,因为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他们的主场。”这是一个我们访谈中,有专家提及曾经有篮球运动员说出这样的结论。这就证明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与整个观众的影响有关系。
篮球比赛的观众席上的观众们的态度,以及言行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应激性源头,对球场上的运动员们的攻击性行为出现产生影响。比如说:观众席上的观众如果有大声的咒骂声,说脏话等行为,或者是不满球员的比赛状况而给场内乱扔东西,或者是与邻座观众因为支持球队不同而斗殴的话,对主场的篮球队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是有影响的。除此以外,如果接近场地的观众看到在球场上有不正当竞争行为出现,或者是裁判员不公平裁决,或者是自己支持的球员有消极的表现的时候,都会有暴怒情绪出现,必然会影响运动场上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3.2.5 成绩的压力与出现攻击性行为动作有关
如果说一个篮球运动员对成绩的目标期望值过高,或者说是社会与观众等给予的期望值高的话。期望值之高,超越了个人能力所达到的范围,这样就无形之中会增加篮球比赛的压力,直接影响篮球运动员个体的身心紧张水平, 使运动员的唤醒水平升高。一些过于高的比分成绩的目标,会让球员赶到没法办到而产生挫败感。此时,如果再遇到一些攻击性行为的刺激,就非常轻易会产生敌对或者是愤怒的情绪,从而无形中加重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