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8-07 编辑老师:佚名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虽然表外业务优势明显,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起步较晚, 加上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限制, 表外业务的范围很窄。首先表现在地域范围窄, 表外业务涉及范围主要是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涉足不深。其次表现在品种范围窄,国内银行业主要表外业务品种和收入结构相对单一,产品同质化明显。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展了多种表外业务,品种涉及九大类260多个品种,但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尤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表外业务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使现代商业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公司”。据统计,外资银行所使用过的表外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再次表现在客户范围窄, 客户服务范围主要是单位客户, 而政府客户、个人客户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另一状况,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上看,收入结构出现多元化趋势,中国上市银行的营业收入中净利息收入占比数据下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数值提升。 建设银行2006年该数值为93.4%,2009年已下降到79.3%(2010年上半年为76.8%),工商银行2007年该数值为87.8%,2009年下降到了79.4%(2010年上半年为78.9%),至2010年上半年13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等表外业务收入增幅超过30% 。如下列图表所示:
表2 六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比较
净利息收入与营业收入比例 净利息收入
增速 非利息收入与营业收入比例 非利息收入
增速
年份 2009 2008 2009 2009 2008 2009
华夏银行 92.1% 93.7% -4.1% 7.9% 6.3% 21.2%
交通银行 82.2% 85.6% 1.4% 17.8% 14.4% 30.4%
民生银行 76.7% 86.8% 6.1% 23.3% 13.2% 111.8%
兴业银行 85.9% 88.1% 3.9% 14.1% 11.9% 27.1%
招商银行 78.5% 84.8% -13.9% 21.5% 15.2% 31.6%
中信银行 88.2% 89.6% -3.7% 11.8% 10.4% 11.3%
(资料来源:各商业银行2008-2009年年报)
表3 部分银行佣金和手续费及营业收入比一览表
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单位:百万元) 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比(%)
2006 2007 2008 2006 2007 2008
建设银行 14,627 32,731 40,056 9.74 14.19 14.97
中国银行 23,382 31,554 43,712 16.99 17.47 19.15
工商银行 18,529 37,439 46,711 10.32 14.73 15.08
浦发银行 892 1,604 2,335 4.71 6.20 6.76
华夏银行 411 713 1,603 4.08 5.00 6.04
兴业银行 607 1,829 2,925 4.44 8.29 9.93
(资料来源:http://www.icbc.com.cn/icbc/;http://www.ccb.cn/cn/home/index.html等银行网站)
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相距甚远:2001年西方发达国家表外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45. 45%,芬兰、法国甚至高于60%。一些大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如美国,过去20年间,美国商业银行业的投资银行、资产服务、资产证券化、保险业务和其他运营性收入的增长使得非利息收入在营业净收入的占比增加。大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行业中的占比增加到93.0%(2008年)。当然但这也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表外业务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1.1 各银行表外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各行年报)
另外,各银行之间发展也不平衡,目前资金相对丰富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上发展较快之外,而大多数中小银行仍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上,只注重资金规模的扩展,表外业务发展迟缓,盈利能力低。由下图2可以推知,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水平与同其资产规模有着某种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大型商业银行由于普遍具有人力资本、客户基础、协同销售、咨询能力、投资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在表外业务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从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特点看,大型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继续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图1.2 表外业务与资产规模的关系(2008、2009年均值)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困境
通过上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及制约因素简单归纳为:
1.宏观制度环境对发展表外业务的制约及管制
金融体制改革滞后表现为产权不清、机制僵化、效益低下。占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强调防范金融风险把不良资产降比作为关键性考核指标,而没有把利润指标作为关键性考核指标。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受到限制, 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很多业务不能开展。由于体制障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创新动力不足,中间业务品种单一、业务规模小、占比低、对传统业务依赖大。从总体上看,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类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表外业务品种较少。这严重束缚了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创新, 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多样化、全功能金融服务的需求。
2.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表外业务发展缺乏政策引导,从而导致表外业务管理松散、权责不清
中间业务的开发和管理,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在缺乏政策引导的情况下,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和协调,甚至在部门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无法形成合力。如代收代付业务与信用卡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但在各自为政的体制下,缺乏整体配套开发功能,造成银行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系统管理权责不清,管理混乱,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工作难以开展。
3.对表外业务发展的认识偏差,运作不规范,缺乏完整系统的科学管理
这短短一段时间我国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原因何在?据悉这些快速增长的表外业务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利差转化。其中财务顾问费的增长几乎占到了表外业务增长的一半左右。另一占比较大的表外业务收入即是信贷承诺费(额度承诺费),意指借款人就银行承诺提供资金而支付的费用。银行向客户出具承诺书,承诺在一定额度内提供贷款,如果客户日后并没有动用这笔资金,为弥补银行因承诺贷款而不能随意使用该笔资金的损失,银行向客户收取的费用即为承诺费。承诺费率一般为0.125%-0.25%。而信托贷款和信贷资产转化而来的信托理财业务相关收入,更是股份制银行表外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但事实上,这些周期性表外业务的增长十分不稳定,而且属于升息资产派生的收入,由利差转化而得,而并非银行真正的额外收入。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幅度下降,那么这些表外业务的增长也几乎不可倚重。从中可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发展普遍认识不足,没有当作一项主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经营,因此未能从战略高度将其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多数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作为吸收存款、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这不但减少了银行收入,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最终影响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
4.由其表外业务品种少、手段单一可得知,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力度不足
西方商业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其经营管理中已经全面使用了电子计算机,实现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资金转移的综合联机分时处理,并向“电子银行”的时代发展。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表外业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软件开发不足, 大部分中间业务处于半手工操作, 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高层次需求。在技术、人才等方面投入不足,即使是实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只达到行业性或区域性联网的初级阶段。再者,表外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创新发展表外业务需要有创新意识,需要有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我们有所欠缺的一面。
5. 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透明,风险控制手段不完善
表外业务能够为银行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近年来,国外一些银行因操作衍生金融工具不当而蒙受巨额亏损、乃至倒闭的案例比比皆是。然而,由于表外业务不能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定义、确认、计量标准而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其透明度低,金融管理部门难以准确把握其风险,因此给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晚,在信息披露方面,既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对信息披露的具体规范,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要求几乎都是原则性的,没有具体要求;其次,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定量信息,我们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迟,衡量、监测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掌握不多,缺乏大量的管理数据,因此,无法提供国际标准要求的大部分定量信息;另外,缺乏对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视,按照现行的做法,表外业务基本上应反映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对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视。且报表附注的披露不充分将直接影响信息披露质量,导致信息披露存在较大缺口,不利于进行风险管理。
可是,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和产品的不断升级,特别是由于表外业务由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银行资金向占有和直接占有银行资金转变:由基本不承担风险,获取稳定的手续费收入向适当承担风险,获取风险溢价转变等发展趋势的逐步扩展,表外业务所蕴藏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将不断增大,流动性风险更不容忽视。在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将导致严重阻碍风险控制地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