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1-09 编辑老师:佚名
纵观近现代史,终身监禁制度诞生于废除死刑的探索之路上,贝卡利亚率先提出了以终身监禁制度作为死刑的替代刑,从而废除死刑的构想,而随后不久,边沁即围绕这种观点阐发了一系列的论证。这两人的观点为20世纪欧洲废除死刑运动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前进方向,也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终身监禁制度的发展和建设中。
(一)贝卡利亚的人道主义刑罚观
作为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学者,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深受法国哲学、法国理性主义的影响,通过以《论犯罪与刑罚》为主的一系列代表作,以“人道主义”为依据对死刑的野蛮性提出了强烈的批判性意见,继而主张以终身监禁来替代死刑应用于刑法当中。他认为,死刑作为一项强调威慑性作用的刑罚方式,其执行的时间或者说持续的时间却是十分短暂,而用终身监禁[ 原表述为“永久性的奴役”——贝卡里亚认为对于最严重的犯罪行为所应采取的刑罚形式。]作为刑罚,却可以因其长期持续的特点获得更强的威慑力。因此,以终身监禁代替死刑不仅在手段上更加缓和,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在执行效果上也远胜于死刑。
贝卡利亚坚决反对酷刑的思想为近代刑法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甚至可以说成为了近代各国司法体系中死刑的废除和限制的导火索和催化剂,并且首次提出以终身监禁刑作为死刑替代刑的构想,为此后一系列死刑废除运动之后的刑法体系建设规划了蓝图。尽管贝卡利亚的思想在解释法律方面有所欠缺,且存在部分经济错误,但其以“一颗敏感宽容的心”[ 维尔曼对贝卡利亚的评价。维尔曼(1790-1870),法国文学家。何佳馨. 论贝卡里亚与近代酷刑和死刑的废除——兼评《论犯罪与刑罚》[D]. 上海:复旦大学,2006。]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将死刑废除问题搬上法制舞台,并就此提出了终身监禁制度作为替代的方案,推动了刑事司法改革的步伐。
(二)边沁的功利主义刑罚观
wWW.eeeLw.cOM
贝卡利亚首次在其著作中提出废除死刑,并把废除死刑的观点推向欧洲乃至世界的论坛上,而同一时期的英国法学家边沁随即为这种死刑废止理论提供了系统论证。边沁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归纳为功利主义思想,他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作为核心论点,基于使受刑者遭受相对较小的痛苦作为代价的惩罚达到刑罚中预防犯罪的目的的观念,认为终身监禁的适用能够在付出较小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同样的甚至更大的效益,因此可能具有不会小于死刑的效益以及边际效益,从而提出终身监禁替代死刑的主张。[ 郑海珍. 边沁功利主义死刑观[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边沁通过系统地比较和论述死刑和终身监禁刑的刑罚效益和边际效益,从而支持了贝卡利亚的观点。在边沁看来,刑罚的效益必须衡量所将达到的目标刑罚的效果与所付出的成本的比例关系,而死刑不但不具有效益性,亦不具有最大边际效益,尤其在与终身监禁比较中更能体现,死刑投入更多,收益却更小。从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入手:以个别预防为角度,死刑通过剥夺生命,即终止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促使犯罪行为不再发生,而终身监禁通过剥夺人的终身自由的方式也足够消除其再犯罪的可能性;而就一般预防而言,死刑仅会带给人瞬间的畏惧感或产生短暂的威慑力,而终身监禁给人的畏惧和威慑的感觉却是持续的、长期的。此外,相比较不能产生利益的死刑,终身监禁并附加劳役或者劳动改造却是具有收益性的刑罚措施,可以通过罪犯的劳动创造价值来补偿他给被害人所造成的损失。同时,死刑具有不可分性和不可撤销性,一旦出现错误,后果无法更改且难以补救。因此,边沁认为,用终身监禁替代死刑,则可以有效减小不必要的浪费,使刑罚的效益和边际效益更大化。
虽然在贝卡利亚和边沁之后,关于终身监禁制度的观点层出不穷,对于终身监禁制度的争议和研究也从未停止,但贝卡利亚的人道主义刑罚观和边沁功利主义刑罚观确实可以称为终身监禁制度的主要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