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2-05 编辑老师:佚名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只有遵循这一原则,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将遭受挫折。
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是唯心史观,他们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绝对真理、理性 正义的独特形式”[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的发展》第一部分第29段]。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由于它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俄国实际,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运动,开创了社会主义高歌猛进的局面。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得到社会生产矛盾是我国现在的主要矛盾,这是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我国正采用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并且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基础”。要将社会主义道路长期坚持下去并且稳步前进,就需要把这样的“现实基础”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结合起来。本文想要分析的就是,在“现实基础”上制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以及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即研究“现实基础”的当代价值。
对“现实基础”当代价值的研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探讨。明确“现实基础”的当代价值,或许能为我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提供参考,使政策更科学,更符合国情,更适合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在于它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从客观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实践的。“现实基础”中“现实”指的就是整个人类的历史,特别是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指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切身利益及其斗争所依据的基础和条件。薛新国在《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一文中提出尽管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可抗拒的社会历史进程”,“也决不意味着要把这些预见当成教条,要人们不顾时间、地点、条件,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切切实实地结合“现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我国重大意识形态工程,这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是与我国日益增大的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是在我国当前“现实基础”之上建立的。孙学玉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实践途径》一文中从客观要求、实践基础、战略需要等方面来探讨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多维度的当代价值方面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间。
行文将以“现实基础”的具体内涵为线索,展开对社会主义发展中强调“现实基础”的当代价值的论述,剖析目前我们仍存在着的个别脱离“现实基础”的教条主义,从而提出解决措施。
“现实基础”一词来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因此行文将首先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的写作背景。在原文中,恩格斯已经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点正是脱离了现实基础,因此,本文的第二部分将着重对原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现实基础”的具体内涵进行介绍。发展社会主义必然要立足于“现实基础”,而在当代中国,“现实基础”又有了新的内涵,因此,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第三部分就将论述中国的现实,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来研究一些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和相违背的事件,倡导与现实相贴合的,反对与现实相背离的,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这便是“现实基础”的当代价值所在了。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逻辑研究法和具体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从已有文献资料、既成的历史事实中分析具体案例,整体综合来进行研究。本文旨在倡导紧密贴合“现实基础”来发展社会主义,研究“现实基础”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希望能从这个角度来发现当下我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并根据“现实基础”的条件来解决这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