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4-06 编辑老师:佚名
线上多渠道传播
社会化媒体这个词语由英文“social media”翻译而来,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社会化媒体被定义为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1 现阶段社会化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及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还改变了品牌推广和宣传的方式。单一传统的传播方式起到的营销效果已经越来越弱,借助社会媒体整合各种资源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手段。社会化媒体为品牌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大大增强了品牌曝光机会,从而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小米作为一个创新型品牌,缺少媒介,也没有大企业那么多资金进行广告投放,从创始之初就巧妙地选择了以互联网为平台,借助微博、论坛、直播平台等方式,通过创意发布会等活动提高品牌的传播价值,在社会化媒体上取得了广泛而有深度的传播效果。小米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网络营销之道,可以说小米手机今天的成功和其成功的利用社会化媒体造势是分不开的。
小米手机的发布会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下在会场,线上借助社会化媒体与视频直播平台等多渠道,达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小米以目标消费群体为切入点,除了小米官网,还选择了 80、90 后年轻人喜爱的直播平台,比如bilibili、斗鱼、一直播等进行发布会直播。发布会选择在不同平台进行直播,表面上看是分流了观众,但实际上因为不同平台自身的固有风格调性不同,使用平台的受众群体也不同。而受众更容易在习惯的交流氛围中形成自由的互动讨论,所以选择在不同的平台直播更有利于和受众互动交流。例如小米 Max 结合自身卖点在 bilibili 进行直播,以小米 Max 优秀的的续航力为卖点,直播一台小米 Max 能否续航五天不关机。小米还设置了相关赌注,以 B 站的直播通用货币为彩头,吸引粉丝,增加与受众之间的互动。B 站单平台观看发布会直播人数就在 450 万以上,传播影响力巨大。
小米发布会直播除了邀请新闻媒体,还邀请了明星、网红主播前来报道。邀请明星参与发布会可以大批吸引粉丝围观,而请来网红主播现场同步直播发布会,更是增加了曝光度,加强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与对话。小米发布会采用明星与网红主播双管齐下的方式,大大增强了曝光效果。
小米选择线上多渠道营销策略,和小米自身的定位是分不开的。小米手机的产品定位是技技术的年轻人,而互联网正是年轻人更喜爱的平台,线上多渠道宣传是符合小米手机的产品定位的。同时,选择线上渠道传播,传播成本低、流量大、时效性强,相比于线下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给小米这样的小型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传播优势,进而带来手机销量的一路攀升。
追求沉浸感的剧场式发布会
小米对自己的产品发布会一直强调要追求具有沉浸感的剧场式发布会。所谓沉浸感,是指产品够分量,内容够清晰。气场够集中,让与会者进入那种完全投入的“超临场感”中。1 做有沉浸感的发布会,会场布置和舞台布景要元素集中,简洁干练,避免过度修饰的复杂场景对产品发布造成干扰。演示文稿也追求极简风格,一张精美的图片,一个关键的数字和词语就足已说明问题,清晰易读对受众更具有吸引力。但在发布会场外可以多设置些丰富有趣的互动设计装置,让用户感受到产发布会这个活动是可参与、可留恋、可分享的。格尔茨认为“一个仪式并不只是一个意义模式,它也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2 互动感会让受众觉得自己真正在参与其中,有利于对品牌产生身份认同感。同时,这对于发布会氛围的提前预热和兴奋度的保持也十分有利。沉浸感的剧场式发布会是小米的显著的标志,也是小米品牌建设和推广中很重要的环节。当下这个消费时代,用户需要更为纯粹的发布场景和互动感更强的感知体验,而这正是小米吸引粉丝的秘诀。
没有粉丝,就没有销量。小米今天的成功和“粉丝经济”这个词语有着密切的关联。来自互联网领域的小米领导者们,凭借对互联网行业的经验,对互联网营销更是得心应手。小米手机不做传统广告,而是通过官网、论坛、微博这些新媒体聚集人气,依靠粉丝的口碑获得更多的关注与信任。小米对于品牌与粉丝之间的互动的重视,在和受众建立良好的品牌信任关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产品发布会之前,作为小米的领导者雷军和小米企业官方社交媒体账号都会对产品发布会积极参与宣传,且他们之间也会互动交流,使信息传播范围最大限度扩大。小米每次的发布会都会邀请小米的粉丝,并安排他们坐在前排,分发礼包。让粉丝参与线下的发布会活动,把他们作为小米最好的宣传者。产品发布会可以看作是企业与用户实现对话的一种渠道,是拉近双方距离,增进双方感情,从而消费者忠诚度的一个良机。口碑营销是企业在品牌建立过程中,通过客户间的相互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或者品牌传播开来。1 通过口碑营销,企业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获得消费者的理解与信任,对于品牌长远发展十分重要。小米发布会为粉丝所做的暖心准备体现出了小米始终坚持的用户体验第一的原则,真正做到了重视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