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2-17 (阿里夫人)提供原创文章
摘 要:谦敬辞是古汉语委婉语的一部分,发展历史悠久,并且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言语交流方式,在汉族人的交流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的动乱,等级森严的家族制,以及清谈、崇尚玄学、喜欢放纵、服药饮酒等风气的兴起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文化史特殊而辉煌的一页。《世说新语》便是这一特殊时期的一部重要的笔记小说,内容充实,语言丰富,意蕴深厚。本文就是依据对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研究和参考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对书中谦敬辞部分进行分类并加以说明。
关键词:研究现状,分类,运用特点
研究现状
现代的汉语研究界的学者大多把汉语发展史分为五个阶段:远古汉语时期(西周及西周以前)、上古汉语时期(东周至西汉)、中古汉语时期(东汉至五代十国)、近代汉语时期(宋至民国)、现代汉语时期(民国以后)。
针对远古汉语时期的谦敬辞的研究很少,主要因为这一时期出土的资料很少。但是仅有的研究集中在对谦敬辞的溯源和古籍等材料上。在溯源方面,如刘宏丽《谦敬辞沉浮与文化变迁》中阐述其起源很早发展很快,可追溯到阶级社会之前,一般认为起源于西周时期。李得成《汉语谦敬类委婉语之历史嬗变》也指出其可追溯到周朝。在古籍等材料研究方面,如张玉金《论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有无谦敬功能的问题》针对洪波先生的肯定回答提出质疑,列举《尚书》、《逸周书》、《毛公鼎铭》条文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是第一人称代词并无谦敬功能。
针对上古汉语时期谦敬辞研究比较多,因为谦敬辞“到战国时期已相当发达”。[1]而研究主要集中在当时盛行的书籍和出土文献上,如聂小站《〈左传〉敬词研究》对敬词的来源、使用情况和区别进行说明,并分为代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四类。徐萱春《〈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兼析谦敬词》按第一、二、三人称的分类对其中的谦敬词的使用情况和特点进行细致梳理。在出土文献研究方面,如胡伟《战国至西汉出土文献第二人称代词谦敬功能研究》列举战国帛书、秦简、汉简等条文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是第二人称在士大夫和文人交际中才有谦敬功能。
针对中古汉语时期谦敬辞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世说新语》、《南齐书》等为研究材料,二是以魏晋公文和书信为研究材料。如徐丽君《从〈南齐书〉看古代公文中的谦敬用语》选取“伏、谨、蒙、仰、窃”五字来分析魏晋公文中谦敬用语运用的基本规律。李小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六朝的谦敬称谓》将谦敬辞分为承袭上古的、承袭上古但用法发生变化的、魏晋六朝新生的三类,并对此《世说新语》谦敬辞特点进行归纳:与词的本义或古义有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尊卑等级色彩等。
针对近代汉语时期谦敬辞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具体的小说文本的具体研究,二是对语用、语义的抽象研概述。如刘宏丽《〈红楼梦〉和〈老残游记〉中的敬辞》重点分析了敬辞的构成单位、语素、语用情况、分类问题。同样刘宏丽《明清副词性谦敬语素的语用语义分类》把语素分为恭谨类、拜奉类、仰上类等九类,并得出结论:副词性谦敬语素并不总是独立地修饰动词性词语很多情况下,不同的副词性谦敬语素组合连用可以起到和谐音节、加强敬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