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9-23 (小萌男)提供原创文章
摘要:本人对柯尔克孜族有关毡房谚语特别感兴趣,并且搜集了柯尔克孜族有关毡房谚语,同时把这些谚语翻译成汉语来解释文化内涵。 说明本民族毡房的传统艺术及构造,以及它的宇宙观,社会观和审美观,解读深厚的的草原文化。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 “毡房”谚语; 汉语翻译; 文化解读
毡房自古以来是草原牧民的主要住所,其历史非常悠久。柯尔克孜族作为一个时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长期居住在毡房里。柯尔克孜族多数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居住在水草丰美的高山草场,其住房是依据游牧和半游牧的生活方式而建造的,毡房在漫长时间内,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更加地适应游牧的生产生活条件。它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建和拆除,而且冬暖夏凉,外形美观,内部舒适,结构合理,如同一首浪漫的音乐凝固在广 褒的深山草原上。
制作毡房材料主要是木头、芨芨草和毛毡。毡房的骨架为木制,多随地取材,使用柳树、桦树、楸树等。柯尔克孜毡房下半部分为圆形,上半部分为塔形,共由四部分组成:顶拱[顶拱又称天窗。]、弯头斜撑[弯头斜撑,称称撑条。]、格构架[格构架,俗称栅栏。]和门框。顶拱的圆形木骨架是一个封闭的圆环,用圆木弯曲而成,直径1.5米,顶拱中间是相互穿插的四条或六条硬质木料的弓形窗顶。顶拱上面有许多插孔,用来连接毡房上半部分的撑条。顶拱上插孔的数量由弯头斜撑的多少决定,而撑条的数量又由毡房格构架的扇数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