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6-03 编辑老师:佚名
东长治路动迁,动迁居民城市融合困境的原因
随着动迁社区安置的程和规模日益渐进,农民被动迁安置进入城市中,在这个过程中既会遇到城市生活的适应性问题,也会遭遇城市市民不接纳的问题,且随着动迁安置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多,许多的矛盾便日趋明显。综合问卷分析融合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动迁居民融入城市中时不止有个人原因,比如被征地农民的社区融合过程包括他们在角色和自我意识转变的过程,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就业心理的调整过程;以及他们对城市生活及文化的适应过程;另外还有外部原因,原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接纳程度;动迁社区的支持;政策的扶持等。下面笔者将结合由问卷分析出的现状问题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东长治路社区管理的缺失
问题主要包括动迁安置社区管理与建设的欠缺问题,根据上述问卷分析居民的社区服务参与意识以及社区居委会满意度可以看出居民的整体归属感不强,所能得到的服务是极其少的,所以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也比较淡薄,这种意识自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反映出社区政府职能部门对于社区治理的缺失。
社区管理缺失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动迁安置社区居委会与动迁居民联系的比较少:居委会在工作过程中有脱离群众的现象,这也是徐州市丰县很多个社区居委会的情况。
(2)动迁安置社区居委会工作内容层次相对较浅:在社区很多工作是由物业来完成,比如卫生打扫、公共设施的维护等,居委会对于社区的管理主要停留在协调社区中各方的矛盾、社区人员资料档案的信息管理、以及应付执行当地政府的各项工作等,对于动迁居民根本的问题涉及十分的少。
(3)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内容比较单一:目前御苑新城社区的管理主要是行政方面的内容,对于文化建设、社区活动、人性化的服务时比较欠缺的,因而社区居民在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时并没有一定的平台与机会。
2.东长治路动迁居民自身人力资本素质
由于动迁居民他们自身综合素质(教育水平、技能、就业等)的限制,在进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会面临找工作时只能选择苦力、机械性的工作,自己周围的社会支持网络往往是水平相当的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对于进一步融入城市中是有局限性的。
在问卷中所涉及的教育水平、技能就业状况作为衡量人力资本素质的两点:
(1)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自身人力资本素质较高的居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在进入城市中会比较快速适应城市生活,在工作方面也是比较容易得心应手,可选择的工作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一些,再者在接受再培训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对于学历高的人就业的层次就更为低,而自身人力资本素质低的则反之。
(2)自身的技能与就业:动迁居民在农村以耕种为主,自身有技能的不是非常多,在进入城市生活后对于职业的选择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对于有技能的居民而言就业选择相对比较容易。
3.东长治路社会保障的非国民待遇
动迁居民在身份上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但是他们的许多保障与城市居民是有差别的,在养老保障上多数还是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并不能称之为城市的医疗保障范畴,这部分老人以后的养老上并不是很有安全感,他们在以往有自耕地,多少是有收入来源的,而动迁安置后是属于没有工作,也没有什么工作可以再做的状态,因而在劳动就业市场上,农民、失地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才有城镇化“要了居民的的地和房,却不要居民的人”的现象出现。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居民对于征地安置的补偿反应算是最好的,主要是由于政府在资金补偿上比较合理,但是很大一部分人的状态是坐吃ft空。
4.东长治路动迁居民居住环境改变
动迁居民居住环境从原来的散居村落到聚居的城市社区,居住环境的改变一定度上会影响居民在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从以往的亲密型交往到目前的独门独户的改变,会让他们产生不适应,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减弱,而新的是支持网络难以重建,特别是年龄越大越明显。
5.东长治路社区附近的配套设施
这方面的问题缘由主要是资源分配的不对等以及上述问题中所牵扯到的经济问题。比如对于适龄儿童上学问题,许多家长那个反应学区房造成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在选择学校时的局限性;对于其他地设施,比如门诊医院虽然设施等与农村相比比较完备,但是价格上是与其水平呈正比的。这种资源信息与设施水平的不对等,自身与城市居民相比的平等与身份认同感会降低,甚至会影响动迁居民子女融入城市生活中。
6.传统的消费习惯与当前收入之间不匹配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动迁居民多以农村人口为主,他们原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劳动力为主,在消费习惯还保持着在在农村生活时的样子,在以往日常生活中的自给自足状况的完全改变,在进入城市中会有许多的差别,因而不利于他们的社会融合。在经济条件这一因素上,我们选择收入和消费水平两个指标进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