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6-04 编辑老师:佚名
舆论,是指在人群中大部分人所持有的意见和表达的言论。它是一种控制人或集体前进方向的隐形力量,由此可以看出舆论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在班级中,班级舆论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就班级“舆论”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对“舆论”及班级“舆论”进行了明确的概念界定,简要分析了班级“舆论”的现状,着重研究班级“舆论”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的表现和重要性,并提出正确引导班级“舆论”的积极对策。
俗话说的话,想成才,先成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想要培养孩子成才,应该先培养孩子成人。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健康的心理素质则是成长路上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因此家长和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5]。然而小学生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学习就能培养起来的,它要从根本上转变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理念。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评价方式也变得多元化。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6],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他们有着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有基本的认知能力、有顽强的情感意志、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交往技巧。就这样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学生可以自然快乐地成长,最终成长为自信、独立、勇往直前、有创新精神的人。
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要学生有着健全的心理素质,与整个社会发展和谐相处,就很少再会发生不道德的行为。
新课改之后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对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教师高超的教育机智启发学生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原本一直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学习兴趣的学生获得了主动性。学生会积极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直到主动得出知识。然而学生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教育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出发。
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他们非常注重自己孩子的学习[7]。然而传统教育下的单一的评价机制,让家长过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顾及孩子的兴趣。每到周末和寒暑假,就给学生安排了满满的课程。虽然人文类、体艺类、科学类的辅导班都安排了,但是满满的安排让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玩耍的时间。他们忘记孩子小学时爱玩的天性,导致学生身心疲惫。时间久了学生便会开始出现压抑、抵触、甚至烦躁的情绪。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的教师应该给家长一些正确的建议,给学生心理方面的一些指导,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健全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种班级舆论会起到混淆是非、败坏风气的不良作用。所以我们要全面了解班级舆论带来的影响,帮助小学生抵制阻碍自身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不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