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2-14 编辑老师:佚名
课题研究现状: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由此迎来了黄金时代。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七十年代,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二十一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
儿童绘本作为开启儿童阅读的第一本书,对儿童的心理、语言、认知和创造力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儿童绘本具有特殊的性质和特征。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多模态话语”这个概念,他们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拓宽到视觉模式,创建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架,奠定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许渊冲(1984)认为,儿童接受度较高的翻译语言应该具有可朗读性、图文呼应、运用修辞、符合儿童认知水平、富韵律感、选词好、文化差异较小、叙事节奏鲜明等。由此决定了图画书的翻译不但要译意,还要译音、译形,争取意美、音美、形美。
袁宏(2013)认为,译者应该充分洞悉低龄儿童的心理、使用低龄儿童的思维、运用低龄儿童语言,从儿童语言的平易性、形象性及童趣性三个方面来探讨和总结儿童绘本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周棋丰(2014)假定儿童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对图文关系的理解是同时进行的,指出绘本翻译存在重复和互补的图文关系。
傅娜(2013)指出译者在进行儿童绘本翻译时应该遵循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周俐(2013)指出,国外的译者和学者主要从儿童绘本的图、文、音的互相关系,译者的地位及翻译实践,翻译中的权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未来更多关于儿童绘本翻译的研究需要在中国语境下进行,以促进本土儿童绘本创作和翻译实践及研究的发展。
周俐(2014)认为,系统功能多模态语篇研究为儿童绘本的图文关系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而社会符号学理论为图像研究以及视觉符号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绘本借助音、色彩、方位、叙述节奏等手段将情节衔接起来,使绘本叙述流畅。
袁宏(2013)从儿童绘本的文本类型、目标读者及翻译目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儿童绘本翻译选用归化翻译策略的原因,并从儿童语言的词语运用和修辞选择两方面探讨了归化翻译策略在儿童绘本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提出儿童绘本的翻译应该以归化翻译为主,以达到传递信息、愉悦读者的目的。
于洋(2014)研究发现,在儿童绘本翻译中存在着一些选词简单、结构欧化、翻译机械等不规范现象,不利于儿童的母语习得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在今后的翻译中应该引起重视。
汪德洁(2014)指出儿童绘本汉译要注意三个问题:1.长定语的翻译和简练性。2.叠词的翻译和韵律性。3.双关语的翻译和趣味性。
袁宏(2013)从语法、句法、修辞等方面探讨了功能主义目的论在儿童绘本翻译中的应用,从而提出该翻译理论对儿童绘本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绘本的译文更容易满足目标受众的阅读需要。
曹剑(2014)指出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儿童绘本翻译中,要精心处理“视觉”、文字与声音的关系,坚持儿童本位。
江洁仪(2009)指出翻译通话故事书应注意三个问题:1.要照顾图画故事书的可朗读性。2.注意图文互动。3.要注意图画中的信息。
郭萍(2013)认为,译者在图画书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文化维的适应性转化、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化。
曹二玲(2009)认为,在图画故事书的翻译中要注意6点:1.以翻译理论为基础。2.忠于原文文本。3.统观全局符合情节。4.图文要融合。5.恰当处理异国文化和晦涩专业术语。6.选用符合儿童的语言。
何怿昕(2011)认为,在图画书翻译中可以运用拆译、转换、增减的方法,决定翻译的成败是细节,翻译的境界是达到音美、形美、意美的统一。
王梦婕,陈楠(2010)认为,优秀儿童图画书翻译的语言特点有4点:1.选词简单生动。2.图文呼应。3.符合儿童认知水平。4.文化差异小。
课题研究目的:
现代意义上的绘本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被台湾引入学习,直到20世纪末才在中国内陆兴起,21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儿童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特殊形式之一,是儿童最先接触到的读物,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儿童绘本的研究还未能在中国形成完整的体系。由于国内儿童绘本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亟待发展,引进西方的优秀儿童绘本作为儿童读物便是明智之举,如何高质量翻译儿童绘本便成了重要的问题。本文旨在于多模态视野下,探索儿童绘本的汉译策略,为后期儿童绘本翻译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