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5-09 (一年级3班)提供原创文章
摘要:月亮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西方诗歌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李白和雪莱的诗歌为例,运用原型理论,从神话系统、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现方式等多个方面来分析两位诗人笔下“月”的异同,以期为中西诗歌中的月亮原型对比分析提供一个实例。
关键词 月亮,雪莱,李白,原型分析
月亮意象在诗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从古至今,还是由西方到东方,我们发现很多诗词都沐浴在幽幽月光之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夜无限温柔/月后或已登上她的宝座/周围聚着她星星的妖精”(济慈《夜莺颂》)。随便几首中西方诗人咏月之作,便可以看出诗人观月之细、悟月之深、喻月之奇。当然,同样写月,各有各的精妙,这一方面与诗人的个人气质有关,另一方面与月亮的原型特征密不可分。中西方先民对月亮的种族记忆有所不同,存于不同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月亮意象也就各有特点。华人读者一看到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便很容易体会其中的内涵,然而西方人哪怕是汉学家领会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也有“隔靴搔痒”之嫌,得不到真意。这就是原型的力量。所以“原型一旦被激活,它所唤起的是比任何个人的声音更强烈的声音。”[刘传新《高悬于中国诗坛上空的月亮》,《东岳论丛》,1992,第2期,第105页]恰如荣格所言:“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压倒并且与此同时提升了他正在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的暂时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